基于视觉语法的高中英语以看促写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8 08:02 浏览量:1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杨 菲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以视觉语法理论为依据,探索以看促写教学,提出“解构-关联-转化”范式,并将其运用于教材插图利用:以主题图丰富语言表达,深化文化认知;以场景图助力经历叙述,塑造德行修养;以结构图增强逻辑衔接,提升思维品质;以故事图优化语篇结构,激发学习动机;以风景图促进情感表达,培养审美能力。希望本实践探索能为优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中英语;视觉语法;教材插图;以看促写
写作是一项关键的表达性语言技能,也是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及学习能力的综合反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设定了经历描述、逻辑建构、文化表达等多层级目标(教育部,2020:48、49、51)。然而,当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大多依赖范文模仿,对写作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导致学生写作中出现内容空泛、表达模板化、文化缺失等问题。
随着教材向多模态方向发展,插图的教育价值愈发突出。课标将“看”纳入语言技能体系,其指的是“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教育部,2020:35)。直观形象的插图是培养“看”技能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其情境细节还能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认知理论的信息加工原理表明,写作能力发展遵循“输入-处理-输出”机制,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写作产出的必要前提。作为理解性技能,“‘看’是最直接、最真实和最有效的输入方式”(黄侃,2019)。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插图实施“以看促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视觉语法与写作教学
Kress等(1996)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构建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图像与语言一样,具备意义表达和交流的功能,且拥有类似于语言语法的规则体系,为“以看促写”教学提供了认知工具与实践路径。视觉语法包含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种功能(Kress & van Leeuwen, 2006),这些功能与写作教学中的主题聚焦、读者意识、篇章结构等关键要素形成多维映射,对写作教学有重要的启示。
再现意义关乎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呈现,依图像元素矢量分为叙事与概念再现。叙事再现借斜线矢量(如人物动作)构建动态过程,契合写作中事件描写与情节推进(Kress & van Leeuwen, 2006:59);概念再现以水平或垂直矢量(如静态场景)呈现抽象关系,利于观点阐释与主题建构,有效化解学生在“写什么”这一关键问题上的迷茫(Kress & van Leeuwen, 2006:79)。
互动意义探究图像制作者、图像与观看者的关系,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实现互动,强化写作情感联结与读者意识(Kress & van Leeuwen, 2006:114-174)。比如,运用“视角转换法”对人物特写插图进行多视角心理描写,可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描写能力,有力应对学生在“如何写”方面的困惑,让文字更具有感染力与代入感。
构图意义强调图像各部分组织、布局及其相互关系传达的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使图像的再现、互动意义关联,提示写作逻辑层次与重点分布(Kress & van Leeuwen, 2006:176-177)。比如,将插图的“中心-边缘”结构迁移至段落写作,首句(中心位置)点明主题,后续句子(边缘位置)展开细节,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语篇结构混乱的现象,让文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别对应写作素材提取、情感表达和逻辑架构。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解构-关联-转化”范式设计以看促写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解构图像,挖掘各类信息,积累写作素材;接着指导学生将图像关键信息与自身经历或读者感受建立关联,赋予文字情感;最后帮助学生明晰图像的布局逻辑并将其转化为条理清晰的语篇结构,助力学生实现从图像识读到语言产出的认知迁移,切实提升写作能力。
二、 基于视觉语法的以看促写教学实践
“英语教材的日益多模态化要求教师重视教材图片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教材图片资源”(刘丹,2020)。教材插图分类多样,可按组织形式、功能、内容、来源、位置等多种方法进行划分。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下文仅以分册简称)为例,选取其中适合写作训练的典型插图,按内容分为主题图、场景图、结构图、故事图和风景图等五类,从视觉语法角度阐述如何实现以看促写。
(一)利用主题图,丰富语言表达,深化文化认知
教材每个单元首页均配有一幅主题图,其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刺激强化单元主题”(武和平、李乐,2021),主要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活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也可用于写作基础训练。
例如,选择性必修第二册Unit 3 “Food and Culture”的主题图(刘道义、郑旺全,2020a:25),融合多模态元素,生动呈现文化情境(编者按:限于篇幅略去图片,请自行按照页码查看教材中的相关图片,下同),尤其适用于改善语言表达匮乏以及文化内容缺失的促写活动。
从视觉语法看,图片的再现意义通过斜线矢量(长桌延伸)构建叙事场景,通过水平矢量(木质建筑)传递静态文化符号;互动意义通过近景接触(人物表情清晰可辨)、社会距离(全景展现群体活动)营造沉浸式氛围;构图意义以长桌宴为信息焦点、周围建筑为背景支撑,形成发散式构图。
图中“Look and discuss”部分呈现多个思考题,教师可从中挑选“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picture?”为写作任务,按“解构-关联-转化”范式实施以看促写的教学策略。
1. 解构视觉元素,积累语言素材
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图,留意人物动作和周围背景,思考如何用英语描述。此图呈现的饮食文化场景丰富生动:古街长桌美食、人群围坐交流、传统木屋错落。这些视觉元素为写作提供充足素材,有利于学生调用英语词汇、复合句式或非谓语动词结构描述画面,如:The long tables filled with delicious food stretch along the ancient street, where people gather and enjoy the feast. 该活动能锻炼学生的动态场景描写技能,帮助他们积累写作语言素材。
2. 剖析互动关联,感悟文化内涵
教师提问“What cultural values can you see from the interactions in the picture?”,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美食、建筑、人群互动共同传递的“饮食是文化载体”这一内涵,用视觉刺激学生深入思考食物与文化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饮食文化背后的历史民俗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3. 梳理画面层次,搭建写作架构
主题图以古街为背景,呈现长桌美食和人群活动各个细节,构图层次非常清晰。教师提示画面构图可以迁移到写作中,学生循此逻辑,先聚焦核心场景,再拓展周边环境,使写作条理分明,如:At the center of the picture is the bustling long table feast...Around it are the traditional wooden buildings ...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分析、运用主题图,凭再现意义积累词汇句式,借互动意义深化文化理解,依构图逻辑规范写作。由此,学生有效实现“看”“写”融合,提升了语言表达与文化领悟能力。
(二)利用场景图,助力经历叙述,塑造德行修养
场景图是指呈现特定环境、人物活动及事物关系的图像,具有主题聚焦、细节丰富、代入感极强等特征,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适合需要结合情境掌握技能的教学情境。
例如,必修第一册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Workbook的一组直观具象、主题明确的插图(刘道义、郑旺全,2019a:81)呈现了游客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是训练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有条理地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态度”(教育部,2020:49)的绝佳资源,同时还是实施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
从视觉语法看,该组图的再现意义突出,人物动作(第一幅图中人物大声交谈、第二幅图中乱扔垃圾、第三幅图中攀爬文物)通过清晰的斜线矢量呈现,生动地勾勒出动态场景;互动意义直观,能即刻引发观者的道德思考,而且观者还能迅速对图中人物行为的对错做出判断;构图意义简洁,焦点集中在错误行为上,而且三幅图以并列结构呈现不同场景,暗含“分点论述”的写作框架,为写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觉参考。
此处的写作任务为“Write down what the tourists are doing wrong in each picture and think about the consequences.”,教师可以按“解构-关联-转化”范式实施教学。
1. 识别场景元素,精准描述行为
教师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图像细节,用动词(短语)来描述游客的行为。在描述具体行为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动作描写词汇与复合句式,提升细节描述的精准度,有益于打破写作“表达模板化”僵局。
2. 解析互动关联,推演行为影响
教师提问每个场景中不文明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在与插图的互动过程中强化道德判断力,认识到文章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基于图像互动意义训练表达,有助于学生在开展经历叙述类写作时突破简单的事实陈述,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力度。
3. 参照构图逻辑,构建叙事结构
教师提醒每个场景图都聚焦一类不文明行为,写作时要先描述动作,再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另外,三幅图之间为并列关系,这种结构迁移至写作中,要求运用恰当的衔接词组织段落,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这种构图引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分点论述”的写作策略,提升篇章组织能力。
学生借助“看”图写话,能够精准描述个人或他人经历,从而触发道德反思,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三)利用结构图,增强逻辑衔接,提升思维品质
“英语写作是学生通过语言展现其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刘小凯、苏芳,2024),换言之,写作有助于学生把隐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转化为显性的语言表达。利用教材中的结构图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结构图多以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出现,主要用于单元规划、语篇结构展示,既是写作内容的架构支撑,助力学生写出内容连贯、逻辑清晰的文章,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得力工具。
例如,必修第一册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Workbook中描述英语学习经历的语篇结构图(刘道义、郑旺全,2019a:99)层次分明,借助不同颜色和数字,清晰标注了引言(Introduction)、具体内容(Funny experiences、Learning methods、Problems)和结论(Conclusion),构建起完整的写作流程框架。
从视觉语法看,本图是对抽象的写作思路的直观显性再现;能引导学生与自我互动,回顾经历,规划前景;各板块通过箭头连接,信息值分布明确,构图主次有序,高度契合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的写作需求。根据该处设置的写作任务“Write a short description of your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English.”,教师同样可按“解构-关联-转化”范式实施教学。
1. 解构板块要素,明晰内容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板块,回答问题:What does each part require? For example, what should we write in the “Introduction”? 学生回应:We can write about our feelings when starting to learn English, like “At first, I felt excited but a bit nervous”. 通过问答式互动,学生明确各部分写作要点,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
2. 分析逻辑关系,强化衔接运用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箭头符号以及各板块之间的关联。思考后,学生领会各部分需自然过渡,如在完成有趣经历的叙述后,学生能自然运用“Besides funny experiences,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are also crucial.”这样的过渡句引出学习方法部分,使文章逻辑更顺畅。
3. 依循结构框架,构建写作脉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结构图框架,先列提纲,再连句成文。有学生习作如下:When I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I was full of curiosity but also felt a bit challenged. Once, I mispronounced a word, which caused a funny moment in class. To improve, I often watch English movies and read aloud. However, I still struggle with writing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future, I hope to join English clubs to enhance my skills.
(四)利用故事图,优化语篇结构,激发学习动机
教材故事图色彩鲜亮、形象生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质资源,主要用于辅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并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例如,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4 “Body language”Workbook中的故事图(刘道义、郑旺全,2019b:86),以肢体语言为主题,呈现在不同场景中小猫的肢体动作与表情,这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写作热情。
从视觉语法看,再现意义通过猫的动作和场景布置清晰呈现,互动意义在猫与女孩的互动中传递情感,构图意义以每幅图的布局引导视线,整体形成有序的叙事流程。
教材此处的任务2要求描述猫的肢体语言为写故事做铺垫;任务3直接将图中猫的动作和场景设定为故事的核心元素,引导学生利用图中信息,赋予角色名字,创作连贯故事。利用“解构-关联-转化”范式对故事图进行描写的教学过程如下。
1. 提取画面元素,精准描述细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示范用英语描述猫的动作:In Picture 1, the cat nuzzles its head against the girl’s face, purring softly, which clearly shows its affection. 这种再现图像意义的训练方式,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动作描写词汇,学会运用现在分词、定语从句等语法结构,从而提升细节描写的精准度与生动性,有效缓解写作“内容空泛”“表达单一”之类的问题。
2. 洞察互动内涵,挖掘情感脉络
教师提问:“How does the cat interact with the girl? What does their interaction show?”学生需深入思考画面背后的情节关联,并将其融入情感描写,如:The cat’s actions, like nuzzling and meowing, show its dependence and love for the girl.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故事构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得以同步发展,实现从“描述画面”到“创作故事”的写作能力进阶。
3. 依据构图顺序,搭建故事架构
教师提示:“Each picture is a part of the story. Follow the picture order.”学生给两个角色命名后,按图序组织故事,如:Luna loves her owner, Lily. In the morning, Luna nuzzles Lily. At feeding time, Luna swishes its tail...When Lily leaves, Luna meows again...Finally, Luna rests, stretching out and dreaming sweetly.
学生在欣赏故事图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梳理情节,在描述故事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优化语篇结构,寓学于乐。
(五)利用风景图,促进情感表达,培养审美能力
“除了益智育德的功能外,插图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郑文娟,2012)。风景图主要出现在教材封面及相关主题的单元中,吸引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主题内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审美能力。
例如,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Unit 1 “Art”Workbook中梵高的风景油画(刘道义、郑旺全,2020b:65)色彩浓烈、笔触灵动,能有效激活观者的审美感知。从视觉语法看,其再现意义显著,前景的橄榄树、背景的山峦、天空的云朵,以鲜明色彩与独特形状生动呈现;互动意义体现为丰富、感染力强的视觉元素极易激发情感共鸣;构图意义上,各元素层次分明,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教材围绕此画精心设计任务,先组织小组讨论问题,如抒发对画作的感受、描述画中的元素、推测画家想法等,而后让学生依据讨论笔记撰写短文,第一段描述画作,第二段阐述个人观点。这些任务与画作紧密相连,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观察,通过写作将观察与感受转化为文字,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审美能力。“解构-关联-转化”范式在风景图描写中的运用如下。
1. 解码意象元素,描述画面细节
教师运用教材此处的问题2引导学生赏析、描述油画。学生运用rolling waves、green earth等词汇描绘画面意象元素的形状与色彩,用vibrant、magical等描写性词汇表达直观感受,为后续讨论和写作储备素材。
2. 探讨互动问题,抒发内心感悟
此处的问题1聚焦欣赏者与作品的互动,问题3引导学生探寻与画家的情感联结,问题4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意识。由于每个人对风景画的感受不同,学生在交流抒发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有学生写到:I like the magical painting. The use of bold colors and vibrant brushstrokes makes it really stand out. It draws me in and makes me want to explore every part of it.
3. 转化空间特征,构建写作架构
风景图的空间布局为写作结构提供直观参照。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描述画面内容的问题2,并示范空间构图的描述方法。学生学习借鉴画面由近及远、从上到下等空间顺序(如远处山峦、中间河流、近处草木形成的层次),依循视觉逻辑构建写作框架,使文章层次分明,便于读者跟随空间线索感受画面之美。
可见,教材编写也渗透了视觉语法理念。学生通过“看”风景图,一方面能够运用目标语言描述画面、抒发情感,另一方面能够在解读图像意义的过程能提升审美能力,从而实现语言能力与艺术素养的协同发展。
结语
英语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将视觉语法理论融入以看促写实践,实施“解构-关联-转化”教学范式,指导学生通过再现意义积累表达素材,运用互动意义融入观点情感,借用构图意义构建语篇结构。这种以看促写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技巧,实现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展,为学生在多元环境中运用英语交流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1996.
[2] 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2ed. London: Routledge, 2006.
[3] 黄侃. 理解与实践:“看”与“听说读写”的融合[J]. 江苏教育, 2019(51): 47-49,52.
[4]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5] 刘丹. 高中英语教材图片资源的价值与运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NSEFC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0(10): 49-51,56.
[6] 刘道义,郑旺全. 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第一/二/三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a/2019b/2020a/2020b.
[7] 刘小凯,苏芳. 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逻辑思维能力的行动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4(1): 8-12.
[8] 武和平,李乐. 释“看”——英语课标的新增语言技能[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9):93-100.
[9] 郑文娟. 浅谈中小学教材插图的“三性”要求[J]. 中国编辑, 2012(2): 49-51.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看’视域下主题图赋能深度阅读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JJKZX23-346)的研究成果。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