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失利后的迷茫与抉择,从“卷心菜”到“解决问题”的人
发布时间:2025-07-10 05:07 浏览量:1
一、考研失利后的迷茫与抉择
蒋亦婕本科毕业于河北省一所公立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后,她怀揣着对更高学术追求的梦想,连续两年报考知名985高校的药学院研究生,但都未能如愿以偿。与此同时,她的考公考编之路也并不顺利。面对这样的结果,她一度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自嘲自己像一棵卷心菜,“又卷又菜”。然而,挫折并没有击垮她。第二次考研结束后,蒋亦婕选择入职一家做药物临床试验的公司,并被派驻到三甲医院工作。尽管每天的工作强度极高,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梦想。她一边在高强度的职场环境中磨砺自己,一边重新规划未来,开始了解国内各大中外合作大学的硕士专业,并着手准备申研材料。
二、职场磨练:从“卷心菜”到“解决问题”的人
在三甲医院的工作,让蒋亦婕迅速成长。她的职位相当于医生助理,负责协助医生管理参与临床试验的病人。这份工作不仅工作量饱和,而且充满挑战。加班到凌晨是常事,每天的工作内容繁杂琐碎,但她学会了如何提前规划,将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例如,她会提前列出表格,安排好预约检查、预约病人和预约医生的时间点。面对突发状况,如患者迟到或医生被急诊叫走,她总是能够迅速应对,成为“解决问题”的那个人。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学会了高效的时间管理,还锻炼了她的沟通能力。每天需要与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面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她学会了耐心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并运用技巧进行有效沟通。这些能力在她后来的研究生学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安排,这对西浦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蒋亦婕说。正是这段“特种兵”式的职场磨练,让她在进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后,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生活,并在学习和科研中表现出色。
三、从工作到读研:主动获取信息的力量
蒋亦婕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从工作到读研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西浦的第一个学期,她的父母就发现她“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她的能力提升上,更体现在她对自我认知的深刻转变上。读研之前,蒋亦婕从未接触过英文环境。拿到西交利物浦大学的offer后,她一边办理离职交接,一边上学校的英语先修课。两个多月的语言班不仅为她提供了纯英文的教学环境,还让她提前熟悉了学校的教学系统和各种设施。她学会了如何登录“学习超市”,如何使用图书馆,如何查找论文文献……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获取,为她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言班期间,她结识了一位乐观开朗的同专业同学。两人关系密切,经常一起参加讲座、咨询导师、寻找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她们能够整合信息,共享更完整的学习资源。蒋亦婕意识到,西浦的资源配置非常公平,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都是公开分发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主动去获取。她学会了多尝试、不怕失败,从而收获更多。
四、选导师:逼自己一把
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蒋亦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选择一位外籍导师。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提升英语能力,同时营造一个更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她仔细研究了给自己上专业课的几位老师,并查阅了他们的研究方向。最终,她选择了对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感兴趣的药学院高级副教授Meng
Huee
Lee(李明辉)老师。在与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蒋亦婕提前阅读了他的论文,并主动与他交流。她还参观了实验室,观察导师的工作状态,并与其他博士生交流,了解实验室的科研氛围。第一学期考试结束后,她便进入李老师的实验室,提前开始了毕业课题研究。“选导师的时候,很多同学会优先找中国导师聊。我想逼自己一把,选一个外籍导师。”蒋亦婕说,“选中国老师,有的时候你实在憋不出来英语了,你就会开口说中文,久而久之你也得不到充分锻炼。选外籍老师,相当于给自己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更国际化的科研环境。”
五、“抢跑式”科研:明确目标,提前规划
蒋亦婕从小就展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但过去的学习环境限制了她的发挥。进入西浦后,她终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她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在于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努力。在第一学期的一门课程中,期末大作业要求撰写一份研究计划。蒋亦婕抓住这个机会,对自己即将开展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她主动向师兄请教,向导师咨询,提前明确了研究方向。尽管她的本科背景偏化学,而课题的湿实验偏生物方向,但她通过提前规划,迅速适应了新的研究领域。“小时候,爸妈隐约发现我是适合自学的那种孩子,我有自学的潜能。可是供我自由发挥的环境太少,在严格被管制的环境下,我不适应,学得慢,也发现不了问题在哪里。”蒋亦婕说,“有过上班这段经历,然后进入到西浦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我才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六、求职:一场硬仗与新的起点
读研的两年时间非常紧张,蒋亦婕在2024年秋招期间开始四处投简历。她尝试了各种渠道,包括校招、社招、网申和线下投递。在求职过程中,她不断修改简历,累计改了二十多个版本。她积极收集家人提供的信息,并根据HR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简历。最终,她在12月份成功拿到了北京一家上市药企的“全球质量管理”岗offer。“投简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校招、社招,网申、线下投递,各种渠道我都做尝试,家人也帮我收集各种信息。”蒋亦婕说,“秋招期间,我改了有二十版简历,一边投递一边改。有时能获得HR的反馈意见,我再回去改。”蒋亦婕的求职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时刻保持学习和探索的心态,多接触新的领域,是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关键。在工作中,她曾接触过药物注册领域,并自学了相关法规和申请流程。这些知识为她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未来展望:持续探索,沉淀自我
蒋亦婕的大学毕业后,从工作、读研到求职,她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她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如此快速,自己必须加快节奏,但同时也要能够“沉淀”下来,把专业领域的基础打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读博深造也是她未来考虑的方向之一。她倾向于选择带有产业联培性质、含奖学金的项目,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落地应用。她相信,只有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蒋亦婕的故事告诉我们,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获取信息,敢于挑战自我,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从高中到本科,其实我没有真正弄明白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来自哪里,学习给未来带来哪些机会。”蒋亦婕说,“有过上班这段经历,然后进入到西浦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我才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规划自己未来的意识,带着很强的学习目的性,努力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