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医美热潮:你真的了解光电变美背后的真相吗?

发布时间:2025-07-11 05:50  浏览量: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光电医美火爆暑假档:“顶流”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撰文 | 嘟嘟

又是一年盛夏,高考落幕,青涩的毕业生们终于卸下校园的束缚,迎来了难得的假期。校园安静了,医美机构却热闹起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趁着假期,体验起瘦脸针、刷酸祛痘、黄金微针、射频紧肤、光子嫩肤、激光脱毛、皮秒激光等项目,朋友圈里的医美打卡也成了这个夏天的“热门风景线”。数据显示,非手术类医美项目近几年在国内迅速走红,18~25岁的年轻人已成为消费主力,占比高达15%[1](图1)。

图1:中国轻医美消费者画像分析

这些光电和注射类微整形,凭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立竿见影”的标签,的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然而,现实中的这些项目真的像宣传里那样“安全无忧”吗?

颜值新赛道,光电成主角

说到现在流行的医美项目,光电类可谓是“顶流选手”。

光电医美,就是通过激光、强脉冲光(IPL)、射频(RF)、高频超声(比如超声刀)、微针(以及微针+射频的黄金微针)和LED光疗等高科技手段,把物理能量精准作用到皮肤不同层次,达到祛斑、祛痘、嫩肤、紧致、除皱、脱毛、瘦脸等美学效果[2]。这些技术和手法确实大都不用“动刀”,治疗过程微创甚至无创,恢复期短,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从市场来看,光电类医美绝对算得上是当下的“爆款”。据统计,2023年中国非手术类医美的消费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占到了整个医美行业的70%以上[1]。光电项目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这背后,是一代年轻人对精致自我的追求,以及对“科技变美”理念的高度认可(图2)。

图2:消费者医美项目经历及消费原因

光电医美:科学美肤新路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电类医美项目在皮肤美容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大量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在规范操作下,这些项目能够有效改善多种皮肤问题,显著提升求美者的满意度。

点阵激光、皮秒激光等设备已被证实能显著减轻黄褐斑、雀斑和痤疮瘢痕。多项研究显示,经过多次激光治疗后,患者的色素沉着指数有明显下降,整体肤色得到均匀改善[3]。

射频和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技术以刺激皮肤胶原蛋白新生为主要原理,能够有效提升皮肤紧致度、改善细纹与轻度松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热拉提和超声炮,热拉提利用聚焦射频能量,精准作用于皮肤深层,促进胶原蛋白新生和真皮重建,实现紧致提拉与除皱效果。其热效应可直接作用于SMAS筋膜,带来由深至浅的面部提升。超声炮则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瞬间加热目标组织,精准溶解脂肪且保护表层组织完整。对于面部或颈部脂肪堆积及下垂者,超声炮的减脂和紧肤效果尤为突出,且治疗间隔时间更长。欧美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接受射频或超声紧肤治疗的患者满意率超过85%[4]。

微针与射频技术结合的黄金微针,通过微损伤和能量加热协同作用,对改善痤疮瘢痕、毛孔粗大、肤质暗沉等有良好效果,并获得Meta分析的数据支持其安全与有效性[5]。LED光疗在辅助治疗痤疮和炎症性皮肤病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和一定疗效,尤其以蓝光、红光为代表[6]。

光电类医美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微创性”与高效率。这类项目创伤小、恢复快,大多数治疗后无需专门休息,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治疗过程便捷,周期短,许多项目可根据个体需求持续进行,灵活性高。

美丽背后,风险与隐忧并存

尽管光电类医美项目在疗效与便利性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潜在的风险与行业层面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高三毕业生会利用暑假积攒的打工收入选择价格更低的医美项目。

小王向小编透露,她按照社交平台的推荐,以1500元的价格购买了某美容机构的激光脱毛半年卡。交钱之前工作人员向小王承诺无痛脱毛,美美过暑假,但实际体验却大相径庭,剧烈的疼痛和皮肤的红肿让小王难以坚持。

不但如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随机向小王加收相关医疗用具的费用,最终小王选择了放弃,钱也“打了水漂”。小王的故事不是个例,相比正规医院,不少年轻人被美容工作室更亲民的价格和营销话术吸引,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风险。

从个人角度来看,光电医美并非“零风险”。

短期常见并发症包括:治疗区域的红肿、热感、轻度疼痛、暂时性色素沉着、点状出血与结痂等,虽多可在数日到两周内自行缓解,但仍需谨慎对待[7-8]。

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瘢痕、持久性色素脱失或沉着、感染、神经损伤、瘢痕增生,甚至毁容。

研究显示:激光类皮肤美容项目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12%,其中非剥脱性激光高于剥脱性激光;射频及微针类项目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般在0.5%~2%[9]。

此外,皮肤本身屏障受损或存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个体,接受光电治疗后更易出现不耐受、刺激反应或加重原有问题[10]。

从行业层面来看,医美市场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光电项目能够发挥好的作用离不开四个字——规范操作,但是现实往往大跌眼镜,在小编的走访中发现:

操作者资质参差不齐,部分非正规美容院或无证诊所违规操作光电设备,由于操作者缺乏专业医学背景,极易导致操作失误,增加了受术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设备参数不规范,部分机构使用“三无”产品或非正规厂家设备,能量输出及治疗深度难以保证安全性,进一步加大了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不少医美广告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常以“无创、无痛、零恢复期”等噱头夸大疗效,未能充分告知潜在风险及适应症限制,导致部分求美者风险认知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医美行业的快速扩张也催生了新的社会心理问题。随着社交网络和“精致滤镜”文化的盛行,部分年轻群体因外貌焦虑频繁接受医美干预,甚至出现对医美项目的心理依赖。更有少数青少年在追求“完美外貌”的过程中,出现自尊低下、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小结

光电医美以其“微创、高效、可逆”的特点,为求美者提供了多样化、便捷化的变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自信与社会交流。然而,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高度依赖于专业化操作、合规监管与理性认知。对于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应更加重视适应症把控与心理健康风险。呼吁行业、社会、学校及家庭协同发力,加强健康教育与风险提示,引导年轻人科学、理性、负责任地选择医美之路。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 2023—2024年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

[2]Gold, Michael & Biesman, Brian & Cohen, Joel & Goldberg, David J & Guenin, Sophie & Schlesinger, Todd & Taher, Zaki. (2024).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3. 1-11. 10.1111/jocd.16577.

[3]Lim AKH, Goh C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laser and light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utaneous disorders of hyperpigmentation.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35(Suppl. 4):13-27. doi:10.1111/jdv.17044.

[4]Kilmer SL, et al. "Noninvasive skin tightening: Focus on new ultrasound techniques." Aesthet Surg J. 2019;39(Supplement_3):S183–S194.

[5]Elsaie ML. "Cutaneous remodeling and photorejuvenation using radiofrequency devices." Indian J Dermatol. 2009;54(3):201-205.

[6]Papageorgiou P, et al. "Phototherapy with blue (415 nm) and red (660 nm)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Br J Dermatol. 2000;142(5):973-978.

[7]Sarwer DB, et 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smetic surgery." Clin Plast Surg. 2013;40(2):245-257.

[8]Tierney EP, et 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1,550-nm erbium: glass fractional laser." J Am Acad Dermatol. 2009;60(2):275-283.

[9]Cohen JL, et al. "Laser and light therapy for cutaneous and cosmetic indications: a review." Dermatol Surg. 2017;43(10):1261-1273.

[10]Haque, T., Kellett, N., & Spelman, L. (2020) 'Outcome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ablative vs nonablative lasers for skin resurfac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1093 patients', Dermatologic Surgery, 46(5), pp. 705–713. doi:10.1097/DSS.0000000000002204.

[11]Lee HJ,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fractional laser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sers Surg Med. 2022;54(5):667-678.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