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的新趋势:国际四大设计奖项的学术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14 23:50 浏览量:1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与工程能力在全球的拓展带动了设计行业的崛起,也因此令国际设计奖项的版图经历了重要的结构性变革。传统上重要的奖项——德国iF奖与红点奖、美国IDEA奖依然是全球重要的设计风向标,而近年来强势后发的中国艾特奖(IDEA-TOPS)无论是参赛国家的数量还是参赛作品的水平都已比肩这些传统老牌奖项,并与其共同构成了全球设计评价的新基准。
2025年5月,第14届艾特奖在深圳揭晓,创下75个国家7026件作品的参赛纪录,标志着全球设计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基于欧美的美学评价向多元文化审美的转向。作为被受认可的与德国iF奖、红点奖及美国IDEA奖并列的“国际四大设计奖项”,艾特奖的成长轨迹揭示了当代设计的演化趋势: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互嵌、可持续性的创新实践,以及新兴设计力量的全球性崛起。这些奖项不仅反映了设计行业的现状,更引领着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全球设计创新的风向标。
一、奖项揭示的设计趋势结构性转向
设计奖项的演化及参赛作品的状态往往揭示了设计领域的现状与潜在发展趋势,通过对2025年第14届艾特奖获奖项目的跨类别分析,可清晰归纳出三大核心趋势:
可持续性技术从理念到技术整合的深化:
低能耗设计已从被动策略转向主动创造,如第14届艾特奖最佳绿色建筑设计大奖得主——印度INI Design Studio的获奖项目《WASTE TO ENERGY CAMPUS》将垃圾处理设施转化为能源自给的生态园区,其技术整合涵盖材料循环、能源再生与社区教育多维层面。
人文关怀驱动包容性设计范式革新:
当代设计正经历从“为精英设计”向“为大众设计”的范式转变,弱势群体需求成为空间设计的核心考量。如第14届艾特奖最佳城市设计大奖得主——伍秉坚(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获奖项目《博爱升平村过渡性房屋》通过模块化设计解决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而第14届艾特奖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大奖得主——印度SANJAY PURI ARCHITECTS的获奖项目《NOKHA村社区中心》则以低成本夯土建筑激活乡村公共生活。这种转变体现了设计评价体系中“社会维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该维度强调评价设计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包括环保性、可持续性等方面。
数字技术重构空间叙事逻辑: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不再仅是设计工具,更成为空间体验的组成部分。第14届艾特奖最佳社区景观设计大奖得主——韩国Changyeob Lee的获奖项目《Immersive Resilience项目》通过AR技术使使用者实时感知植被生长数据;第14届艾特奖最佳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大奖得主——日本SAKO Architects的获奖项目《LINES in Shanghai项目》利用动态光影算法模拟自然节律。这些实践印证了设计评价体系中“技术维度”的重要性,该维度强调评价设计成果的技术实现和创新程度,包括技术难度、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巧合的是,第14届艾特奖的颁奖地点主办方选择了扎哈事务所设计的深圳科技馆(新馆),其35,000平方米沉浸式展厅正是“数字文明的空间载体”这一新型技术理念的写照。
二、融入国际的设计评价体系范式升级
晋身国际四大设计奖项,令艾特奖评审机制产生了系统性变革,一方面其融入国际的高水平设计评价理念,另一方面其东方文化背景给国际设计评价体系带来多元和新兴的设计观念内涵。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设计价值衡量标准的评价维度、学术支撑和地域多样性三个方面:
评价维度从形式美学到系统效能:
当代设计评价已突破传统的“形式追随功能”理念,向“系统创造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演进。艾特奖六大类24个专业奖项类别,囊括城中村及街区改造、文化建筑、教育建筑、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各类建筑室内设计和光环境设计等,其评审不仅关注创新性、功能性、艺术性、生态协调性,还关注能源消耗、材料碳足迹、社区参与度等量化数据。2025年艾特奖装配式建筑设计奖项的空缺,恰恰表明评审团对技术成熟度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严苛考量,体现了评价体系对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的高标准要求。
学术共同体驱动跨学科融合:
当代设计评价体系的深度变革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支撑。艾特奖构建了由“三大专业委员会”支撑的学术体系:终身成就奖提名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领衔)、国际评审委员会及国际学术委员会(涵盖哈佛、耶鲁、剑桥、麻省理工、清华、北大等22所全球顶尖学府的权威学者)。2025年新增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永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等学术委员,强化了建筑学与社会学、环境科学的交叉评审视角。
地域多样性重塑全球设计格局:
设计奖项的全球化参与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第14届艾特奖共收到来自75个国家7026件作品,创下参赛国家数量的历史新高。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格局:美国Gensler荣获艾特奖教育建筑设计大奖、法国Baumschlager Eberle Architekten荣获艾特奖公共建筑设计大奖、韩国Changyeob Lee荣获艾特奖社区景观设计大奖、泰国IDIN Architects荣获艾特奖餐饮与酒店空间双奖、克罗地亚NFO荣获艾特奖都市景观设计大奖、印度SANJAY PURI ARCHITECTS荣获艾特奖文化空间设计大奖,印度INI Design Studio荣获艾特奖绿色建筑设计大奖、挪威Snøhetta荣获艾特奖文化建筑设计大奖、西班牙Pepe Gascón Arquitectura荣获艾特奖居住空间设计大奖、日本SAKO Architects荣获艾特奖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大奖、日本Yoshiaki Tanaka荣获艾特奖住宅建筑设计大奖。这种地域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获奖名单上,更深刻地影响着设计评价标准本身。新增参赛国安道尔、摩洛哥等国的作品虽未获奖,但其对本土地域材料的创新应用已进入评审视野。这种变化反映了全球设计格局正从西方中心向多极化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正在相互交融、彼此借鉴。
三、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与挑战
在国际四大设计奖项的全球版图中,中国设计呈现出独特的进阶路径,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技术应用与民生需求的协同创新:
中国设计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其在技术应用与民生需求结合方面的创新实践。第14届艾特奖颁奖盛典中国获奖的9项作品中,7项聚焦城市更新与社区活化。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境和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获奖项目《长春新区宁溪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将废弃河道转化为海绵城市节点;上海昂特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法国昂特)获奖项目《风越里:绍兴柴场弄城市有机更新》通过城市光环境设计重构历史街区商业生态。深圳市新冶组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获奖项目《TOP级潮奢新娱代派对空间|西安方尊KTV》,则因其在娱乐空间中植入声学调控与空气净化系统,体现技术人文主义的平衡。这类实践体现了中国设计师致力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自觉追求。
基础研究薄弱与理论原创性不足:
尽管中国设计在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基础研究和理论原创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相较于第14届艾特奖最佳城市建筑光环境设计大奖得主——挪威Snehetta事务所获奖项目《Beijing Library 北京城市图书馆》的文化叙事深度,或第14届艾特奖最佳城市建筑光环境设计大奖得主——日本SAKO Architects获奖项目《LINES in Shanghai》中对禅学意境的当代转译,中国部分作品仍显形式与技巧有余而哲学思辨不足。中国设计需要在文化深度和设计(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创新方面加强投入,才能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中国设计教育正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随着设计学被列入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交叉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协同成为未来设计教育的重要趋势。这种学科调整为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艾特奖融入的全球四大设计奖项新版图,本质上是全球设计评价体系的重构。未来设计的关键命题已然清晰,如何通过设计实现碳足迹可视化与生态修复的实时反馈、如何将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普世空间语言、如何建立跨文明的设计评价共识,艾特奖等平台的意义正在于构建一种新的价值坐标系——在这里,设计的终极标准是文明可持续的深度与温度。从单体到系统、从西方中心到多元文明、从形式美学到伦理责任,这一演变轨迹指向一个更包容、更可持续的设计未来。
四大奖项不仅是设计趋势的观察窗口,更是推动全球设计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们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设计评价体系,发掘最佳设计师和最佳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设计力量既面临理论原创性不足的挑战,也拥有通过技术应用与民生需求结合实现跨越的机遇。未来设计的真正突破,将属于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人文关怀和生态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创造者。(学术观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