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新型全息体增材制造技术实现高效高精度3D打印

发布时间:2025-07-15 04:55  浏览量:1

在3D打印领域,体积增材制造(Volumetri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VAM)正成为一股有望颠覆传统逐层成型工艺的新势力。相比FDM、SLA等按层构建结构的方法,VAM采用“全息层析”的原理,一次性将三维结构整体成型,打印速度极快,结构连续性好。但它的工程化推广始终受到光学系统效率的限制。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纯相位光调制器(PLM)技术,成功将全息体增材制造(HoloVAM)的光效率提升了70倍,同时显著改善了打印精度和表面质量。这一成果为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复杂结构制造带来了新的可能。

传统技术的瓶颈

目前主流的VAM系统多采用数字微镜器件(DMD)来进行图案投影,通过不断旋转光敏树脂,并从不同角度快速投射2D切片图像,实现3D重建。这种方式虽然概念清晰,但在效率上有天然劣势。DMD只能进行二值振幅调制,即每个微镜只能控制光“开或关”,真正有效参与图案形成的光能仅占整体光通量的几分之一。

DMD与PLM光效率对比图

更进一步的改进尝试包括Lee Holography(李氏全息)或二值相位调制方案,通过算法编码实现更丰富的光波前控制,但这些方法仍然面临能量利用率低(约10%)图像散斑噪声严重等技术瓶颈,难以支持大体积或高粘度材料的稳定打印。归根到底,传统系统缺乏一种既能高精度控制波前,又能高效利用光能的调制器件。

PLM技术的革新

为了解决上述瓶颈,这项研究引入了MEMS(微电机械系统)相位光调制器(Phase-only Light Modulator, PLM),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全息体积制造系统。不同于DMD的振幅调制模式,PLM通过精确控制每一个微型镜面的位置(“活塞运动”),实现对入射光波相位的多级调控。研究中所使用的器件具备16级相位控制精度、约95%的填充率,并支持1400Hz以上的刷新率,在硬件层面实现了对全息图像重建更高效、更精细的控制。

PLM光路图,

系统工作时,蓝色激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束首先通过单模光纤传导,经非球面准直透镜(CL)随后入射至PLM进行动态相位调制,调制后的光束立即进入傅里叶透镜(L1)的变换体系,在其焦平面处设置的空间滤波器(SF)只允许特定衍射级次通过。后续的4-f系统(L2+L3)将滤波后的傅里叶平面(CP*)完美共轭到打印区域。特别设计的圆柱形玻璃瓶(GV)由高精度旋转平台(RS)驱动匀速转动,其外围填充的折射率匹配液(IMB)构成"光学缓冲层",有效中和了曲面容器带来的像差干扰,确保全息图案在光敏树脂中的准确再现。

在系统架构上,这种PLM不仅提升了调制效率,更能产生干净的空间光场,从而大大减少了全息图像中的干扰条纹与散斑。此外,该方案能够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平面的投影光场扩展成一个体积区域,使得系统具备更大的成型空间与深度调控能力。

光效率是衡量这类系统核心价值的指标。在实验中,PLM系统的光功率利用率达到了45%及以上,相比DMD方案提升了70倍以上。这意味着,原本需要几十瓦的光源功率,现在可能只需1瓦即可达到同等或更优的打印效果。

全息投影与散斑抑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打印质量,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计算流程,通过结合轴锥相位和计算机生成全息图(CGH),生成了低发散度的贝塞尔光束,有效扩展了打印焦深。此外,团队还提出了一种时间多路复用方法,通过横向位移平均散斑噪声,将散斑对比系数降至0.33,显著改善了打印表面的光滑度。

实际打印成果

在实际打印验证方面,研究团队选用了多种典型结构进行测试,包括DNA双螺旋、微柱阵列、厘米级框架网格等。所用材料为常见的UV光固化树脂,在紫外单模激光二极管驱动下完成打印。实验显示,该系统不仅成型速度快(每次打印仅需数秒),而且打印质量明显优于传统DMD系统,尤其是在表面光洁度与细节还原度方面表现突出

为应对全息重建过程中的光场不均与散斑问题,研究还采用了多全息图平均策略,即对同一目标结构生成多幅略有扰动的全息图,叠加后可显著抑制随机干扰。打印前后的对比图像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重建伪影,使结构边缘更锐利、纹理更清晰

更重要的是,整个系统所依赖的MEMS器件已具备成熟的工业制造工艺,与现代光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使用的MEMS芯片同属一类。这意味着该系统不仅是科研概念验证,更具备实际工程可扩展性,可用于构建未来的桌面级快速打印设备、生物支架打印平台、微光学器件制造系统等。

打印结果

这项工作展现了一个明确方向:在3D打印进入“全息成型”与“体积制造”阶段之后,谁能更高效地调度光能,谁就掌握了决定性的制造能力。MEMS相控光调制器正是这一新阶段的关键器件,它提供了突破性的光场控制能力,同时兼顾效率、成本与稳定性。对于工程师和技术创业者来说,这一技术不仅具有实验室研究的理论价值,更是一条清晰的、具备量产与应用可能性的技术路径。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9月23-25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eVTOL展和激光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