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以平台与生态思维推动RISC-V规模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7 23:21 浏览量:1
备受瞩目的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于7月16日-19日在上海盛大开启。作为国内RISC-V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为业界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共谋发展的顶级平台,对推动RISC-V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高通资深副总裁Leendert van Doorn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扩展RISC-V:拥抱平台化与生态化思维》的演讲,结合自身在AMD、微软等企业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RISC-V架构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高通资深副总裁Leendert van Doorn
回顾其职业生涯中的架构拓展经验,Leendert van Doorn表示:在微软任职期间,他主导了ARM服务器架构的搭建,通过联合华为、阿里巴巴、谷歌等合作伙伴制定标准、构建生态,推出了Azure虚拟机及相关基础设施,最终在2022年实现产品落地。
他强调,这一过程中积累的跨企业协作、平台标准化及生态共建经验,对RISC-V的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Leendert van Doorn指出,RISC-V作为优秀的指令集架构,已形成丰富的拓展(如AI、矩阵、乘数FMA等)和多样化的工具链,但这也给软件企业带来了管理难题——不同拓展导致平台差异显著,增加了测试认证与跨平台部署的复杂度。
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树立“平台思维”:
例如,将硬件(CPU、加速器、总线等)、固件与软件进行整体集成,而非仅关注单一组件;超越ISA标准化:RVA23等ISA配置文件的标准化是基础,但还需推进平台功能标准化,包括启动流程(如UEFI、ACPI)、电源管理、调试基础设施、安全性等关键环节;同时复用成熟生态:借鉴x86和ARM的 proven标准与概念,减少重复开发成本。
针对非主流架构面临的生态壁垒,van Doorn提出“生态思维”的实践路径,以降低准入门槛:
解决软件移植难题:基础组件与SDK的移植耗时漫长,而“软件长尾效应”( minor或被忽视的组件可能成为阻碍)进一步加剧了挑战,需通过二进制翻译技术降低移植成本。
推动多架构翻译支持:需实现从x86和ARM64到RISC-V的二进制翻译,并探索混合解决方案(如微软ARM64EC),支持原生代码与仿真代码的混合部署。
正视技术局限:二进制翻译存在性能、功耗损耗及动态生成代码效率低等问题,需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如硬件辅助翻译)优化等。
演讲期间,Leendert van Doorn呼吁,RISC-V的规模化发展需实现思维转变——从“仅将其视为指令集”转向“打造完整生态系统”。他强调,行业需共同承担平台构建者与生态守护者的角色,秉持“开发者优先”与“客户优先”理念,协作推进二进制翻译等关键技术,加速RISC-V生态的成熟与落地。
高通作为行业参与者,将积极投身这一进程,助力RISC-V在更多垂直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