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视角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25-07-25 08:00  浏览量:1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摘要:基于多维视角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综述。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在中介语石化现象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该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实践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包括发挥整体框架的先导作用,采用知识树式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设置自主学习模块及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等,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语言认知体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有效缓解中介语石化现象。

关键词:多维视角;中介语石化现象;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知识树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即其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在达到一定水平后进步速度显著减慢,甚至止步不前的现象。该概念最早由塞林格(Selinker)提出并命名为“石化(Fossilization)”。随着中介语理论的深入发展,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石化现象的成因,并基于生物论、认知论、社会文化论等多维度予以解释,探讨通过优化教学、丰富语言输入 / 输出等预防或缓解石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剖析当前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中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教学实践和策略,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机制

(一)塞林格的心理学认知理论

塞林格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出发分析了石化现象发生的五个原因,分别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训练效应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运用。

其中,语言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L2)输出过程中保留母语(L1)的使用习惯而产生错误或不地道的表达,并在中介语中固着下来的现象。比如,当学习者的母语中缺乏L2的某些音素导致无法准确发音时,会采用母语中相近的音素进行代偿,就像部分日本学习者无法发出汉语中的 /r/ 音,会使用 /l/ 音替代,导致“立本(日本)”等错误发音出现。塞林格认为,语言迁移对L2习得的影响是双向的,当母语与L2同属一个语系或存在相似的语法架构时,母语经验会有效促进二语习得;而当两者差异较大时,母语经验反而会加重混淆产生负面影响。语言迁移效应的存在为改进教学指导提供了可能性,如可运用对比分析教学放大正迁移效应、文化融入、个性化教学等策略帮助学习者顺利过渡。

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主要指学习者因目的语知识体系不完备而倾向于将所学目的语规则套用在新习得结构中。比如,习惯以动词主导句式排布的汉语母语者在进行以英语为目的语的翻译时易于忽视英语母语者的名词化表达倾向。出现此类泛化现象的本质是相似类比(Richards 1971)。

训练效应迁移指不恰当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导致学习者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为尽可能减少训练迁移的负效应,应考虑增加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的曝光度,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的训练方法。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过度依赖简单的词汇和句型表达,忽视对高级复杂语言结构的学习运用而导致语言能力石化。在L2初学期,简化的语言形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入门,但若长期回避学习复杂的语言结构,其语言技能就会受限、失衡,产生石化现象。因此,学习者应当在有序的自学监控和评估体系下,根据进度调整学习策略和技能重点,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根据语境的适用性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使用生僻词汇或高级用法而影响语言的自然度和实用性。

交际策略指为了避免交际中的困难或尴尬,学习者可能会采用简化的诸如肢体语言或表情等表达方式。该策略的长期使用也可能引发语言石化。

塞林格的理论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意见。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个体石化原因等定制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但该理论在量化研究方面仍有待加强。不同文化、教育背景和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石化特征。此外,现代科技进步对学习者资源可得性、学习互动性等方面的利好也会大大缓解石化现象。

(二)拉门德拉(Lamendella)的语言次系统理论

1977年,拉门德拉提出语言次系统概念用以解释石化现象,指出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时需要发展相应的次系统,而因目的语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该语言次系统尚未成型时,会借助已有的母语次系统来构建目的语语言形态。若母语次系统与目的语系统的过渡及置换不顺利,中介语能力长期停滞,就可能导致语言学习的石化现象。但次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和自我调整。此外,母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以日语为例,近代日本在开始接触并翻译西方思想时,译者倾向于借用中国古典书籍中的典故进行意译。比如,《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等文献传入日本时,日本学者参考了中国古典文献中的“民本”思想,将democracy意译为“民主”,强调人民的统治权力;使用“共和政治”来对译republic,这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理念的解读和借鉴。此外,“保险” “法律” “物质”等意译词汇也是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吸收西方文明与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产物。它们在传达西方概念核心意义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东方文化元素,引起东亚文化圈内广泛的共鸣和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语在吸收外来词时开始更多地使用片假名转写外语音节,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翻译过程,促进了新词汇、新概念的引入和传播,但是也导致了日语中片假名词汇的剧增甚至是滥用。从次系统理论视角来说,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次系统的影响。日本引进西方思想的初期,译者受汉语文化熏陶,倾向于意译,这是母语次系统(汉文化)影响下的自然选择。

随着日本“脱亚入欧”政策的推进、身份认同的改变及加深与西方交流的需要,日语自身的次系统开始发生变化,以接收更多外来词汇和概念。这时片假名作为一种简便直接的转写方式逐渐受到青睐。但学习者或译者过度依赖片假名,而忽视了对外来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索,导致日语在某些方面逐渐沦为一种语音文字,出现了日语石化现象。上例体现了语言次系统发展的动态性和自适应性,揭示了母语次系统对语言习得和使用的深刻影响。

(三)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

克拉申(1985)提出五种假设用以解释语言石化现象,包括目的语输入量匮乏、输入质量欠佳、情感过滤屏障的存在、输出过滤屏障的影响及语言变异形式的作用。他提出“i + 1”理论,即语言输入(“+ 1”)应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i”),以促进语言习得。输入的语言材料过难或过易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负面影响。克拉申还强调输入质量和学习者情感状态的重要性,即非标准语言的输入和负面情绪都会阻碍语言学习,导致石化现象,同时,目的语输出受限和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也可能引发石化现象。

克拉申提出的五个假设因素相互影响,环环相扣,成为语言石化现象的“增强器”。结合认知心理学分析,要有效缓解语言石化现象,应当鼓励学习者采用元认知策略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即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认知需求选择和调整语言输入的难度和数量,并主动寻求利用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正反馈效应。这种自我认知和情感的调控能力对于实现石化的逆转至关重要。该理论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启示,促使其从注重语言教学本身到注重学习者认知和情感能力培养的转变。但因情感因素难以量化和测量,要在教学实践中准确界定“i”和“+ 1”的层次和程度实属不易,使得该理论的实际运用存在局限。

二、国内外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分析

自1969年塞林格在剑桥语言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中介语的概念以来,国外学术界从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实践等多个角度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对石化现象展开了大量研究。除了在本研究第一部分综述的理论,还有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拣择性石化假设

Han,Z.-H.(2009)的拣择性石化假设(Selective Fossilization Hypothesis,简称 SFH)强调石化表现出很强的拣择性和互异性,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母语(L1)的标识性”和“第二语言(L2)的输入强度”;而该主要变量又取决于“频次”和“可变性”这两个次变量,其中,频次代表语言用法的常见程度,可变性则反映语言形式与意义、功能之间的关系。SFH不仅解释了石化现象,还尝试对某些具体语言特征的习得或石化做出预测;强调二语习得与石化的形成机制存在类同,并建议将二者整合在同一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Han,Z.-H. 2013),这预示了一种更全面系统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出现。该理论基于语言视角创新性地探讨了石化的起因,并为教师提供了关于优化课堂语言输入的实用建议。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记录动态变化的语言输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标识性概念的应用范围相对受限,且主要集中于表层语言特征的比较上,对于涉及文化认知或思维模式等深层语言架构的解释探讨不足。

(二)界面研究理论

界面研究(Interface Studies)理论属于研究语言习得相关领域的新兴视角,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而“界面”可进一步细分为语法内界面和语法外界面(White 2009),前者研究语言内部不同模块(如句法、语义等)间的深层交互,后者关注语言与外部认知系统(如记忆、思维等)的关联。不同于传统语言研究仅局限于对句法结构本身的分析,该视角从语义交互、语用介入和文化意识层面对句法现象进行深入解释。其中,索拉斯和菲利亚奇(Sorace & Filiaci 2006)提出,句法规则和结构等狭义特征是明确、有限的,因此可以完全习得,但“句法—语篇” “语义—语用”等界面特征因涉及多语言模块的抽象协同而更容易石化。

除了对石化成因的研究,国外学术界还对石化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比如,在研究方法上,将纵向研究视为重要手段,因为它能动态、持续地跟踪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情况,长期、全面更准确地追踪石化进程(Rothman 2008)。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Han,Z.-H.(2013)提出要对受试者进行细致筛选:理想的研究对象应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丰富的目的语输入和充分的交流练习机会。研究者应通过对话访谈、话题讨论等多种方式与受试者进行沟通,以收集受试者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语言运用数据。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的状态越放松,石化现象可能会越明显(Han,Z.-H. 2013)。同时,研究者应采取多模态统计方法深入分析实证数据,以确保对受试者语言运用的评价是全面、准确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

而在国内学术界,陈文存(2010)提出,语言石化的成因除了常见因素,还应考虑学习惰性。同时,他还总结反思了国内学术界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一是简单将语言错误等同于石化,其实大部分错误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得以修正,只有固化且无法自主纠正的语言错误才可称之为石化;二是研究对象应侧重选择高频使用外语作为产出性目的语的群体,而非仅限于在功利驱动下的外语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探索语言的石化过程和规律;三是国内的研究方法多为横向、个案、定量的分析研究,缺少纵向研究和跟踪,这不符合语言石化的发展特点。

胡杰辉、刘涛、苏元章等(2011)采用自定步速阅读实验范式,并结合E-prime程序进行实验设计,记录被试者在阅读英语时态正确与错误句子时的反应。结果显示,被试者对于动词过去时态的正误两种形式的反应并无显著差异,但在遇到系动词主谓一致形态错误的句子时反应时间明显增加,表现出对该类错误较低的敏感度和选择性整合能力。作者基于中介语语法损伤的视角提出显性核查(即有意识检查语法正确性)和隐性核查(涉及语感等无意识过程)机制的不同运作模式是导致整合或石化的重要因素;功能屈折形态的习得更为困难,受试者因形态的拆解重组能力受阻形成了选择性石化。

王倩玉和王祥玉(2014)采取英汉对比和回译等手段对某班级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调整实验,发现学生在考查项目中的复合句输出总体数量和质量等均有提升,语言石化现象得以缓解。但随着学习者学阶的提高,教学效果呈下降趋势,说明该方法不足以全面消减石化现象。

杨连瑞(2015)在《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中对中介语作了全面、立体的多维研究,提出完善国内二语损耗研究并介入干预损耗等建设性意见,指出未来中介语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构建和验证有效的理论模式、搜集翔实数据和设计严谨研究流程三个方面。

此后国内研究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重点转向教学实践探讨。周俐(2015)选择两个高中班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语言石化现象,但因实验样本较小,并且缺乏长期纵向对比跟踪研究,数据代表性不足。唐汶(2016)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从情境效应、协作与会话效应、意义建构三个维度讨论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对策,提出教师应当发掘学生的内向性动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来避免语言石化现象。蒋紫仪(2022)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解析词汇内涵构建英语词汇体系,以句法意义为基准归纳、总结句法规则和结构,并完善语言体系。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

研究方向与重点方面:国外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不仅尝试解释石化现象,还试图预测具体语言特征的习得或石化。国内研究在初期更多地集中在理论探讨和引进国外理论上,近十年来则逐渐转向教学实践探讨,如如何规避石化现象、提升二语习得效果等。

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研究强调纵向研究的重要性,动态、持续地跟踪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情况。国内研究虽然也有实证研究,但是多为横向、个案、定量研究,缺少长期的纵向对比跟踪研究。

实践应用方面:国内研究更注重实践,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石化现象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尝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等方式规避或减轻石化现象。

三、相关研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意义的观点对学习者具有启发性意义,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跨学科多维度的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对学习者筛选、整合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意义建构,学习者可以有效分析并把握各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树”中,通过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语言石化现象。知识树和次系统的联系和区别见下表。

知识树和次系统是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共同服务于认知发展和语用能力提升。首先,构建知识树实质上是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加工与整合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其在宏观视角上解析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内涵,为向次系统的成功过渡和置换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学习者可以借助知识树的构建和壮大将目的语的词汇、句法、语篇、语用、文化背景及社会价值观等多模块按层次、阶段和功能进行串联协同并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语言认知架构体系。当学习者能够从该体系中自如地提取并运用语言知识时,其目的语次系统便能成功与母语次系统脱钩并独立发展。

再次,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也会随着知识树的扩充而提质发展,如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目标、需求、进度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配合学习效果的监控评估及时纠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从而促进语言次系统的丰富发展。最后,建构跨学科大型知识树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融入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解析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性,并基于求同存异的原则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的语。

鉴于上述建构知识树并发展次系统策略对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认为国内语言学习类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改革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发挥整体框架在语言学习中的先导作用

在正式进行语言教学前应简单介绍目的语所在国家或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的基本结构、核心语法规则及其与本国语言的异同等,帮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形成对语言的整体认知,从而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知识树式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按照内在逻辑关联对语言知识进行分层和分类,如可以词汇为核心,向外延伸出相关的短语、句型、语法规则等,形成一个语法内界面和外界面相互内嵌补充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每个知识节点处提供大量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设置跨节点的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国内外语教学教材的编写都是以简单口语练习穿插语音教学开始,这对初级学习者而言是较为友好的入门方式,但若缺乏作为教学先导的整体框架结构,学习者在后续语法学习时就会产生混淆。以Z地某高中的英语教学为例,学生只知道要学习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但对何为定语或状语,以及其在复合句中的成分和作用感到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学过程缺乏对形容词(副词)过渡到定语(状语)从句的充分解释。

从知识树框架视角来看,形容词和副词作为“树叶”,是语法知识树中的基础元素;而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则像是“枝干”,构成了句子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然而,当学习者缺乏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时,他们往往难以遵循句法的逻辑结构将树叶和枝干有机串联,甚至迷失在繁杂的语法规则中,机械运用句式,从而加重语言石化现象。因此,在学习语言前先导入知识整体框架,为学习者绘制一张认知地图,由浅及深地为学生精准定位所授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三)设置自主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树

比如,提供自主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设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监控学习进度、评估学习成果及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等,采用个性化学习路径,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与持续发展。

(四)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第二课堂模块或课外延伸方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习惯用法。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部分语言石化现象已经嵌入当地特色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并得到了母语国家的正式承认。在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应当对部分特色文化的语言特征固化现象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甚至通过主动习得运用等方式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交流和合作,为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力奠定基础。

引用文献

陈文存. 2010.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89-95,83.

胡杰辉,刘涛,苏元章,等. 2011. 中国学习者对于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习得研究——选择性整合 vs.选择性石化 [J]. 现代外语,(1):42-49,109.

蒋紫仪. 2022.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J]. 英语教师,(19):8-11.

唐汶. 2016.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J]. 英语教师,(11):47-50.

王倩玉,王祥玉. 2014. 英汉对比和回译对消减石化现象作用的实证研究 [J]. 外语教育,(0):201-209.

杨连瑞. 2015. 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周俐. 2015. 初探合作学习策略对高中英语语言石化现象的缓解作用 [D]. 宁波大学.

Han,Z.-H. 2009. Interlanguage and fossilization:Towards an analytic model [C]. Cook & Wei(Eds.).Contemporary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I: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37-162). London:Continuum.

Han,Z.-H. 2013. Forty years later:Updating the Fossilization Hypothesis [J]. Language Teaching,(2):133-171.

Krashen.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43-47.

Richards. 1971. 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25):204-219.

Rothman. 2008. Ultimate Attai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Case Study by LARDIERE,DONNA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324-326.

Sorace & Filiaci. 2006. Anaphora resolution in near-native speakers of Italian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2(3):339-368.

White. 2009. Grammatical theory:Interfaces and L2 knowledge [C]. Ritchie & Bhatia(Eds.). The New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merald Group:Leeds,UK: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