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我和闺蜜的同居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26 21:02  浏览量:1

华人研究室(huarenclub)出品

作者:柳嘟嘟

闺蜜相处20年,同居生活13年,如今依旧甜蜜如初。

梁诗椿与李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话题在网上走红。

● 图片来源:小红书@橘妈

姐俩今年都已经50出头了,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们都经历过婚姻的变故,都面临过没钱没工作的窘境,但她们始终搀扶着,一起在工地干苦力,一起跑业务做生意,一起对抗性骚扰,一起蜗居过地下室也一起凑合过城中村。

经过多年打拼,她们终于攒够钱,在广西南宁买了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搬新家那天,两人坐在阳台上一宿没睡,感慨万千。

未来,她们相约着抱团养老,走过人生的下半程。

这则看似平平无奇的新闻,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女性共居”话题的热议。

在传统观念里,共居往往被视为情侣或夫妻专属,家人也是通过婚姻或血缘关系建立。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共居者证明,深厚的友谊同样可以构筑稳固的生活共同体。

同一屋檐下可以有很多种存在形式,而婚姻不过是其中之一。

“女性共居”听起来新鲜,其实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珠三角地区就流行过“自梳”习俗——适婚女子若决意终身不嫁,便将头发盘成已婚妇女的发髻。

彼时,沿海地区缫丝业兴盛,顺德、番禺、中山等地涌现出大量女工,许多人甚至远赴南洋谋生。

经济独立,听起来挺爽的,但旧时的自梳女并非想象般潇洒。

据记载,她们多为家中长女,承担着为父母分担、照顾弟妹的重任,因此,她们的不嫁多半不是自主意愿,而是现实所迫。

然而,她们虽履行了传统男性的养家义务,却并未获得相应权利:

在宗族的规矩中,自梳等同于已婚,必须守身如玉,自由恋爱更是妄想。

她们无权继承祖宅,身后事也受到诸多限制——不能死于娘家或兄弟家中,有些甚至不能死在本村,最终只能栖身于姐妹们集资建造的“姑婆屋”里,相互养老送终。

● 自梳女

在自给自足、免于婚育的一生里,她们的主体意识是否觉醒,我们不得而知,但她们的确为当代女性共居描绘了样本。

如今,女性共居仍是很小众的存在,但已衍生出多元化的形态。

在贵州侗寨等地,年轻女性发起了全女共居实验,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共同生活一个月左右,平摊生活开支和家务劳动。在这个摆脱了男凝的空间里,她们可以脱掉内衣、素颜相对,畅谈那些在其余场合难以启齿的私密话题。

近两年,“离婚搭子”悄然兴起,不少单亲妈妈住在一起合伙带娃。闺蜜在身边,儿女双全,有参与者坦言,这种生活方式远比困在一段相互折磨的婚姻中要轻松得多。

放眼国外,PLP(柏拉图式人生伙伴关系)更为流行。

韩国作家金荷娜和黄善宇就是典型的PLP伴侣。步入中年后,她们都明确排除了婚姻选项,于是这两位挚友兼“铲屎官同党”便带着四只爱猫开始了共同生活。

● 金荷娜和黄善宇

按照约定,她们分担生活开支,互为精神支持,同时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用金荷娜的话说:“我们将单身的自由与同居的便利结合在了一起。”

同为文字工作者的她们,将这段经历写进了《拼团人生》一书中,随着书籍畅销,她们还趁势创办了播客节目《两个女人一起谈话》。

这档播客吸引了数十万听众,从它的成功里我们可以瞥见,人们对于非传统家庭模式的渴求,比我们想象中强烈得多。

● 金荷娜和黄善宇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不就是前两年流行的“搭子”吗?其实不然,共居与“搭子”存在着本质区别。

“搭子”更加临时和随意,追求的是短期便利;而共居则是以长期主义为目标,它既融合了友谊的纯粹性,又具备了婚姻的稳定性。

在当下,各种自发形成的共居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所以奇奇怪怪的样貌都有,但杂乱无章中依旧不乏其共性:她们都脱离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体系,尝试通过友谊去建立替代性支持网络。

这种关系,既无需担心柴米油盐对浪漫关系的消磨,也无需卷入对方家庭的复杂事务,更打破了“婚姻即归宿”的虚假叙事。

它比友谊更郑重,比婚姻更自由。

聊起新型共居,不得不面临一个核心议题——养老。

在超老龄社会里,人只要活得够久,就能把身边的人都送走,随之陷入孤独老的困境,而这一困境对于女性来说更为严峻。

一来,女性对物理空间上安全感的需求更为强烈。

二来,女性的平均寿命较男性更长,即便把婚姻纳入选项,但老年男性丧偶后,子女多支持父亲寻找“保姆型伴侣”,而女性的再婚率远低于男性;

再者,女性的养老金普遍低于男性,所以在养老院选择或护理服务方面的选择往往更为有限。

当然,众人巴望的机器人养老的确是一种解法,但在其真正普及之前,我们仍需找一条路提前助跑,以确保在退休后实现软着陆。

女性抱团养老作为一种实践探索,其可行性究竟如何?

就拿处境相似的日本来说,在日本,为单身女性而建的都市型集合住宅越来越受欢迎。

2018年,NHK 推出的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便呈现了这群共居者的生活状态。

7位单身的老奶奶,年龄71岁到 83岁不等,她们相约购买了同一幢公寓的不同单间,组成姐妹团“个个Seven”。

在这里,她们想独处时就独处,觉得孤单时就聚在共享空间。

跟老姐妹聊聊天、喝喝茶;

一起去旅行、扎在人堆里看烟花;

她们都有着成员房间的备用钥匙,房间里都装着呼叫系统,需要紧急求助时,姐妹们就能第一时间赶到。

老年人共居,最棘手的便是失能照护问题。

为此,奶奶们达成了“互助不护理”的共识: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可以互相帮助,但成员一旦失能则会选择特定机构。

这种安排既确保了专业照护,又避免了潜在的剥削关系,如此理性,挺酷的。

类似的群体,在很多国家都能找到,而在咱们的社交平台上,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共居养老的案例。

当然,女性共居并不全然美好,在实际操作中遗憾收场的偏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此设想是“乌托邦式的意淫”。

在逐步前进的道路上,她们会面临很多很多具体且棘手的问题,而在找到最终答案之前,除了不断试错,别无他法。

理想照进现实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这条路是由无数人的“不可为而为之”所铺就的。

但凡是“女性共居”话题下的评论区,相似的嘲讽声总是不绝于耳。

“三个女人一台戏”、“女性共居是非多”......“闺蜜”这个词,在互联网语境中往往是褒贬不清的。

但是,对女性友谊污名化的闹剧,是时候停止了!

波伏娃的那句“女性是被塑造的”如今已被大众熟知,但很多人忽略了,“女性友谊”同样是被塑造的。

翻翻历史旧账你会发现,在传统父权制的语境下,女性友谊总是被视为“琐碎”、“情感依赖”,弗洛伊德的理论甚至将女性亲密关系病理化。

直至现代,消费主义将女性友谊简化为“购物搭子”、“自拍伙伴”;宫斗剧里的女性互掐更是家常便饭;而在最普遍的生活中,女性结婚生娃后,自己的友谊往往会疏远,日渐融入的是丈夫的社交圈。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仅男性有刻板印象,女性自身也会不自觉地将闺蜜情谊归为塑料那一列。

但在历史刻意抹去的角落里,girls help girls的力量是非常动人的。要知道,在婚姻被视为“必须”的漫长历史中,闺蜜是女性在面临丧偶式育儿、家暴、婆媳矛盾、性骚扰、职场欺凌等状况下的唯一情感出口。

她们分享的,不只有口红色号,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 韩剧《浪漫的体质》

所以,与其乐此不疲地嘲讽女性友谊,不如先解释一下,从古至今的制度是如何系统性地拆散女性同盟的。

固然,女性共居也常常会因为争吵而分道扬镳,但别忘了,大打出手的夫妻也比比皆是,同一屋檐下的相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无论男女。

若我们把失败简单归因于“女人难搞”,往往会忽视更重要的问题。

2023 年,韩国女作家Eun Seo-ran出版了《我领养了一个朋友》。书中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她在43岁时领养38岁闺蜜Lee Eo-Rie的经历。

作为一对PLP伴侣,她们已经共同生活了7年,早就是事实上的家人,但当Seo-ran生病住院时,Eo-Rie却连医疗同意书都没资格签署。

“我们相互照顾了这么多年,关键时刻却成了陌生人。”Seo-ran觉得很无助。

为了获得法律保障,她们研究了各种方案,最后只有“成年领养”这一条路可行,于是,这对现实中的闺蜜变成了法律上的母女。

这种制度上的限制,困住的不只有同性,异性也是如此。

同样是2023年,被誉为“独身主义icon”的上野千鹤子被爆秘密结婚,对此,她亲自写了一篇辛辣的《15小时的新娘》甩给媒体。

事情是这样的:

她的结婚对象是已故历史学家色川大吉,两人相差23岁。色川早年离异,与独生子也几乎断了联系,是个典型的日本独居老人。

在色川最后的时光里,作为朋友的上野一直悉心照料着他,然而,她在签署紧急入院或手术同意书时被拒之门外,在帮色川处理遗产和各种手续时更是频频碰壁。

这一系列繁琐又不愉快的经历让上野意识到,在最后关头,不向现实低头不行,就这样,上野“被结婚”了,而在他们登记结婚的次日凌晨,色川去世,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15个小时。

虽然荒诞,但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当今日本乃至大多数国家,法律认可的亲密关系仍然仅限于血缘和婚姻这两种形式。

在传统的宗族社会里,同伴关系或许不那么重要,但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对非传统关系的法律认可显得愈发迫切。

那么,在如今的语境中,何为家人?

或许在共居者看来,“谁生了谁”“谁娶了谁”都会让位于“在旬旬老矣时陪在我身边的是谁”。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每当我们聊起女性共居,总有人高举“延续香火”的大旗,但单身人士的崛起从来都不是反婚姻,而是反被迫婚姻。

大龄单身女也并非“败犬”,相反,她们实现了另一个层面的成功——不依赖婚姻,也能潇洒地活下去。

● 韩剧《酒鬼都市女人们》

萧伯纳曾有句话:“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的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

可否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景: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的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走向光明的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