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理论物理最高奖:狄拉克奖揭晓,四位学者共同获奖
发布时间:2025-08-09 09:30 浏览量:1
北京时间8月8日,2025年度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狄拉克奖(Dirac Medal)揭晓,本次大奖授予了引力探索者团队,授予四位将黑洞转化为探索自然最深层次定律窗口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Gary Gibbons、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Gary Horowitz、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Roy Kerr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Robert Wald。狄拉克奖设立于1985年,被誉为理论物理界的最高奖,曾有多位获奖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该奖每年8月8日颁发,以纪念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生于8月8日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Paul Dirac。此前曾有3位华人学者获得过该奖,分别是2005年获奖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雅达(Patrick A. Lee)、2012年获奖,已故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复旦大学校友)和2018年获奖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文小刚(中科大校友)。
四位科学家是最早将黑洞作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及弦理论创新理论试验场的研究者之一。三大不同路径,却怀揣着同一目标:理解引力以及时空的深层结构。通过他们的研究,那些长久以来被视为抽象且遥不可及的天体,已然转变为探索宇宙奥秘的最强有力工具。为表彰他们所做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这些贡献在多个世代中显著塑造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他们的集体工作在经典与量子层面为人类理解引力奠定了概念与技术基础),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决定将2025年狄拉克奖授予这四位重新定义我们对引力认知的理论物理学家。ICTP官方认为:2025年狄拉克奖得主的研究从多个视角拓展了人类对引力的认知,并推动了物理学家理解最弱的基本力及其量子描述的努力。他们在经典广义相对论领域的数学成果,如今已为天体物理学、黑洞物理学或引力波领域的众多观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这些成果也为进一步探索黑洞的量子特性奠定了基础,如黑洞热力学定律或全息原理等。
以下是官方对四位获奖人成果的简介(部分摘译):
Gary Gibbons:他在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和数学物理领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他与霍金合作提出的量子引力欧几里得路径积分表述是其核心成就之一。这种基于几何路径积分半经典近似的方法带来了诸多根本性洞见,至今仍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该理论催生了引力瞬子研究,极大推进了我们对黑洞与宇宙视界热力学性质的理解。他在高维黑洞和超对称解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为弦论和全息原理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石。
Gary Horowitz:他在将弦论发展为描述时空几何的框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与坎德拉斯、斯特罗明格及威滕于1984年合作的卡拉比-丘紧化研究是奠基性贡献,首次实现了从十维超弦理论到具有N=1超对称性的四维物理的可行路径。这一突破也标志着弦论开始全面融入几何与引力研究。他与斯特罗明格关于黑膜的研究确立了D膜的引力诠释,为AdS/CFT对应关系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Roy Kerr:他发现的描述旋转黑洞的爱因斯坦方程精确解,无疑是广义相对论最伟大的进展之一。1963年提出的Kerr度规将史瓦西解推广至具有物理现实意义的旋转黑洞情形,从此成为引力理论和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基石。Kerr解对引力的经典与量子层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了参考系拖曳、能层和超辐射等一系列新现象,这些发现对理论发展和观测研究都具有根本意义。该度规构成了当前对天体物理黑洞认知的基础,成为解释LIGO/Virgo/KAGRA合作组观测到的黑洞合并事件以及事件视界望远镜成像成果的理论依据。
Robert Wald:他在引力理论形式体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奠基性贡献。其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广义微分同胚不变引力理论中的视界熵公式。通过与艾耶尔共同发展的这套形式体系,将视界熵表述为与微分同胚不变性相关的诺特荷。这一工作不仅深化了现代黑洞热力学认知,更为全息纠缠熵向广义引力理论的拓展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他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其他贡献包括黑洞稳定性研究、能量定理和宇宙监督假设。
参考链接:https://www.ictp.it/news/2025/8/2025-ictp-dirac-medal-goes-gravity-explo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