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年轻人走进特殊便利店,在这里和陌生人一起对抗孤独

发布时间:2025-08-10 23:20  浏览量:1

防走丢,大家也可以在“事儿君看世界”找到我

关注起来,以后不“失联”~

29岁的韩国女孩熙京(Hee-kyung),笑着走进了首尔新开的一家“便利店”。

最近她每天都会来这里报道,吃一包免费拉面,花几个小时和其他访客以及店内的工作人员聊天,然后默默告诉自己:“又过了一天,我又一次逃离了孤独感。”

(暖心便利店)

这家店被称为“暖心便利店”,但并不是真的便利店,而是首尔政府为对应社会孤独问题推出的一项计划。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孤独死”,被忽视的老年群体,独自在家中去世,尸体要几天甚至几周后才被人发现。

日益增多的“孤独死”案例,引起了首尔政府的担忧,他们于是决定采取行动预防这一现象,不过后来,任务扩大到了应对孤独本身。

事实上,孤独感并不只困扰着老年群体,调查显示,韩国的年轻人同样正陷入孤独困境,有些人为了远离严苛和高度竞争关系,主动与社会隔绝,也有些人觉得难以建立友谊。

2022年一项研究显示,首尔约有13万名年龄在19岁至39岁之间的年轻人,处于远离社会或闭门不出的状态,类似日本的“蛰居族”。

隔年,另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韩国成年人在需要家务帮助或感到悲伤时,没能能够求助或倾诉……

(示意图)

为了缓解这种孤独感,政府先是开通了一条热线,想要倾诉的人可以打电话来,跟咨询师谈论任何话题。

其中一位咨询师每天都会接到三个电话,令她惊讶的是,很多寻求帮助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想倾诉心中的负担,但和父母、朋友之间往往有权力关系的顾虑,所以会来找我们。”

紧随其后推出的另一个项目,便是“暖心便利店”,一个敞开大门欢迎孤独人士的实体场所,于今年三月开了四家。

之所以起名“便利店”,是为了与精神科诊所作出区分,因为在韩国,人们仍对寻求心理健康帮助一事持有偏见,尤其是老年群体。

“便利店”的位置靠近低收入住宅区,设计装潢像家里的客厅,布置得十分温馨,有按摩椅还有懒人沙发等,到了炎热的夏季,还会为负担不起空调的人们免费提供冷气。

屋内的一个角落堆放着拉面,因为“拉面在韩国是舒适和温暖的象征”,走进店里的人可以泡上一碗拉面,等待过程中,工作人员会请他填写一份关于自身情绪和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

(示意图)

据“便利店”的经理回忆,很多人第一次来时,无法自在地与他人交谈或是一起吃饭。

“典型的孤独感如果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半年,那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了。”

“那些人开始回避有人的地方。很多人会问我们能不能把拉面打包带走,因为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吃饭。”

经理便告诉他们,不需要说话,可以只是单纯地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吃面,并为他们安排电影日,和他人一起看电影,也是一种低门槛的情感连接。

一名68岁、姓孙的老爷爷就很喜欢电影活动,每周都会来参加一次。他人生坎坷,母亲早早患上了脑动脉瘤,他几乎投入了一生的时间照顾她,从未结婚生子。

母亲去世后,他只剩独自一人,没有存款,雪上加霜的是,几年前他还患上脑溢血,走路都要拄拐……

他想要逃离狭小的家,可又没钱去电影院等需要消费的场所,此时“暖心便利店”的出现,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容身之处。

“这些便利店应该在我出生前就营业,哪怕只待上两三个小时也很好。”

(店内的咨询师李仁淑)

事实证明,被孤独困扰的人远比想象中要多。截至目前,已经有2万人到访“暖心便利店”,远超政府预期的一年5000人。

访客年龄大多为40多岁到50多岁,也有不少年轻人,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熙京。

她年少时离家出走,至今仍与家人断绝联系,仅有的朋友都是通过追星在网上认识的,彼此间住得很远,无法经常见面。

目前她独自生活,处于失业状态,没有同事可以聊天,整天只靠刷动物视频消磨时间。

第一次迈进“便利店”时,她十分安静,几乎不与他人说话,不过第二次来时,已经能够和店里的咨询师李仁淑(Lee In-sook)交谈。

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便利店”已经成了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家便利店,我就无处可去了。”

令人欣慰的是,“便利店”也为她带来了改变。

咨询师李仁淑离过婚,又经历过孩子成年后离开身边,深知孤独的滋味,某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想到女儿,她一阵心痛,不禁哽咽,此时是熙京从房间的另一头走过来,给了她拥抱。

或许距离成为内心富足的人仍有很长距离,但主动朝他人伸出双手,已经是摆脱孤独的第一步。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