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 美美与共”:专家共谋公共空间艺术赋能计划

发布时间:2025-08-04 20:03  浏览量:2

导 读

公共艺术正从殿堂走向街巷,以美学为笔、以空间为卷,激活城市存量资产,重塑人城情感链接,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活力跃升与社会价值共鸣的“软基建”。

“向阳而生 美美与共”公共空间艺术赋能城市发展主题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区人民政府指导下,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活动汇聚政府、学界、业界多方力量,通过专家专题演讲及同行圆桌讨论的形式,分享实践经验,凝聚设计力量,共同探讨艺术赋能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创新营造路径,助力首都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

赋能计划介绍

马红杰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局长

马红杰介绍指出,朝阳区公共空间赋能计划的时代使命是响应人民期盼、锚定美学升级、赋能计划之创新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法上需要构建多元协同机制,“针灸式”激活空间,计划构建“征集-培育-落地”全链条闭环。

公共空间赋能计划

艺术赋能计划将用好责任规划师制度,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邀请城市居民成为艺术的共创者,而不是旁观者。以责任规划师为纽带,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缔造可阅读、可感知、可共鸣的城市建成环境,使其真正成为承载生活记忆的有机体。

朝阳区责任规划师发展历程

主旨演讲

向阳而生,美美与共。如何建设高品质公共空间是朝阳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以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高品质“五宜”朝阳

卫宝山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副局长

卫宝山阐释了公共空间艺术已从“殿堂展厅”转向“烟火街巷”的转变,强调艺术需融入城市肌理与百姓生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软基建”。朝阳区以“向阳而生 美美与共”理念赋能城市更新。三大改造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艺术激活空间价值、重构人城联结的路径——安贞新坊老旧住区片区焕活,多元业态提升人流量超过50%;甜水园图书文化港转型,日均客流跃升至5000人次;望京阜园口袋公园营造,绿化率提升至85%。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政府应扮演“舞台灯光师”角色,依托“葵花籽”责任规划师团队形成多元共建模式,打造“朝前服务·帮您办”政务品牌化解审批瓶颈,构建覆盖项目全周期的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朝阳范式”。

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朝阳范式”

专题演讲

同心聚力,扬帆起航。三位专家从政策、实践、艺术维度带来主题演讲。

王引 朝阳区总责任规划师

王引提出,应从“场所-形体-色彩”三要素出发,构建一套可感知、可实施、可运营的公共空间美学价值体系,进而形成“美学-空间-竞争力”的正向循环机制。他通过梳理城市美学从原始到当代的演进脉络,结合朝阳区亮马河、三里屯等典型案例,总结美学赋能公共空间的路径:客观存在(空间营造)-互动展示(城市窗口)-价值转化(竞争力提升)。朝阳实践为首都公共空间提质增效提供了“审美标准-空间载体-治理逻辑”三位一体的操作范式。

城市美学朝阳实践

吴克捷 市规划院公共空间所所长

吴克捷提出,应从城市空间价值与艺术互动关系出发,梳理公共艺术在首都空间中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构建包含“场域-艺术-人-运营”四要素的公共艺术决策函数。他通过研究首都公共艺术政策与空间实践,构建“引领-赋能-增彩”三类场域分级体系,并结合朝阳区实践案例,详细阐释公共艺术与空间规划融合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实施路径,探索公共艺术驱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为首都公共空间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朝阳区公共艺术实践

王子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媒体展览部主任

王子耕以“人的链接”为核心命题,提出公共艺术应从“场所-人-行动”三维关系出发,构建可持续、可参与、可叙事的公共空间介入体系。他通过威尼斯双年展、首钢记忆、南海大地艺术节、深圳双城双年展等国内外实践案例,系统展示了艺术如何通过“设计+策展+运营”三位一体的路径,塑造城市空间的社会关系与经济生态,为首都公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本-可持续-跨专业协作”的范式。

可持续、可参与、可叙事的公共空间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

“共筑朝阳之美”圆桌讨论,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艺术创新中心主任李琳主持。

施卫良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施卫良提出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的宗旨是“政府的助手、事业的推手、会员单位的帮手”。公共艺术应成为播种机,在全社会播撒艺术种子;成为展示场,呈现城市文化与朝阳形象;成为催化剂,激活空间动能;成为情感锁,提供情绪价值。即使作品部分实现,也能为城市更新和规划落地创造更好的公共空间,让市民获得更好的生活享受。

陈翯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勘察设计管理处处长

陈翯强调北京市300余支跨专业责任规划师团队是公共艺术实践的核心力量。责任规划师制度建立以来已汇聚72家单位、300多支团队、1100余人,其中40%服务同一属地时间在三年以上。期间,责任规划师们聚焦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在助推规划高质量实施和促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阳区率先建立“1+1中外责师”制度,形成“葵花籽”品牌,下一步,市级责任规划师将持续宣传推广朝阳经验,并鼓励艺术专业团队加入全市责任规划师队伍,共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孙曙光 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

孙曙光提到,三里屯辖区是典型商居共融公共空间,年轻人多。艺术赋能需承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使命;为商业注入文化内核,实现行稳致远;通过装置与活动提升居民美学素养。通过统筹央美团队、太古里等资源,进行三里屯路霓虹墙、光影路艺术改造,居民“幸福感飙升”。三年内举办了文化三里屯“艺术季”等200余场活动,探索“商居共融”特色路径,为朝阳时尚地标注入可持续人文活力。

马泽丹 三里屯太古里总经理

马泽丹主张将国际建筑大师设计、艺术展览、公共服务有机融合。三里屯北区城市更新在朝阳分局指导下完成,建筑立面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及青木淳等国际大师设计;与英国知名博物馆合作举办包、鞋、摄影等展览;在街区设置快闪书店、骑行驿站等城市公共服务艺术装置。未来将继续与街道、责任规划师合作,在商业与周边公共空间中持续植入艺术内容。通过打造折叠空间等创新场景,实现商业内容与艺术表达的动态交互,构建“可阅读的社交街区”,为朝阳区探索“商业体驱动公共美育”提供鲜活范式。

刘琛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琛强调公共艺术需“引领而非迎合”,798与751园区的经验在于尊重工业遗存、重运营、重国际性与引领性。建议进一步厘清政府、企业、创作者的责任分工,为旧工业厂房更新改造提供更多可操作、可复制的政策,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推动形成社会参与的公共空间艺术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范式。

张健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张健提到公共艺术在社区层面可突破空间边界,让人与空间产生温暖;承载社区文化,让历史可读、文化可感;成为高辨识度场景,增强社区名片效应。依托责任规划师制度参与“百个小微空间”更新,实证从“民生补短板”到“艺术撬动片区更新”的进阶路径,高校也将继续跟踪实践并进行理论提升。

Lee Parks(李程)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景观负责人

李程提到,在华30年,从事的项目类型从大规模新城、基础设施转向以价值、可持续、人本为核心的精细化更新。亮马河、朝外大街等项目成为城市复兴催化剂,与20年前伦敦金丝雀码头、曼彻斯特市中心复兴相似。欧美经验表明,城市化稳定后仍需持续优化生态、文化、社会资产;金丝雀码头伊甸园项目通过绿色码头促进生物多样性。朝阳应进一步聚焦以人为本、生态与社会正义、包容性设计、身份驱动的艺术文化再生策略,避免走重建设轻运营的弯路。

李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艺术创新中心主任

李琳提到,望京街道通过城市雕塑更新正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望京之眼以古地图为原型用LED屏呈现守望概念;十年熊猫雕塑升级为“机甲熊猫”,映射区域科技转型。央美团队以艺术介入空间治理,带动城市记忆、人文温度与情绪价值提升。未来,朝阳将继续落地更多艺术项目,以创新方式回应城市更新需求,为朝阳区“五宜之城”建设注入深层文化凝聚力。

真正的城市之美,生于规划,长于共治,成于人心。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发出倡议,请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美美与共”的朝阳画卷中:

希望企业伙伴参与到公共空间建设中,成为城市美学合伙人——让品牌故事通过艺术冠名融入公共空间!

希望商户朋友开放临街空间,成为城市的活力橱窗与共享客厅——让商户门面成为街角风景,让休憩空间传递城市温情!

希望艺术家朋友带着才华走进社区,用文创设计激活街巷基因——艺术家的每个创造,都在塑造城市灵魂!

希望责任规划师团队坚持深耕细作,让每一寸公共空间都焕发独特魅力与温度——责任规划师的匠心巧手,正在编织城市美好生活!

以今日共识为火种,共燃“五宜朝阳”的燎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