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分手前,一定要想清楚的4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5-07-07 02:00  浏览量:1

在一段关系里到底是走还是留,是很多人会纠结的一个问题,我们会在气头上觉得对方简直一无是处,多谈一天都算自己亏,又会在关系缓和后想起对方的好。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纠结要不要分手已经半年了。

她觉得很消耗,关系里总是她付出太多,而对方却「扶不上墙」,可我从陪她大骂到听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念叨「马上分手」,都有点麻了,他们依然还在一起。

直到有次聊天,她忽然说:「我意识到我还是很需要亲密关系,即使是糟糕的关系,也好过没有关系」——我才意识到,或许她的确想要离开,但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离开可能会付出的代价。

今天的文章想和大家聊聊:究竟为什么我们难以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状况下,怎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无是处」的关系不会纠结

令人犹豫的总是「好坏参半」

很多人会苦恼于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或者「 ta 都做出这么过分的事情了,我怎么还是不能狠下心?」。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许对方并非真的「一无是处」,而是也满足了我们很多隐秘但重要的需求。

比如:

ta 虽然干啥啥不行,但 ta 的存在让你觉得自己被需要、被认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让你感受到自己是好的、强大的;

ta 不够成熟稳重,但和 ta 在一起感觉轻松自由,不用考虑太多现实压力;

虽然 ta 不太尊重你,没有共情能力,但能提供好的物质条件;

ta 的存在虽然令人痛苦,却帮你逃避了孤独,对你来说,糟糕的关系好过没有关系。

图片来源:《消失的爱人》

这就是亲密关系最复杂的地方,它不是挑选商品,无法通过简单的优缺点罗列就能做出判断,有时优点和缺点往往是同一个特质的一体两面。

和一个人成为伴侣,也意味着两个人的人生像是毛细血管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方跟我们共同构筑起某种生活方式、情感结构、甚至自我认同,分开也必定意味着自己的某个部分也被连带着撕碎。

图片来源:《即使你不和我做》

研究发现,不管是热恋还是老夫老妻,在关系中都可能经常摇摆:约 20%-35% 的亲密关系参与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纠结,且这一现象在恋爱初期、婚姻中期等阶段都尤为常见[1],是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个体对 「是否投入长期承诺」的自然思考过程。

高纠结者心里同时有强烈的「想留下」和「想离开」的念头,像拔河一样左右拉扯,还很容易被日常中的小事影响:今天 ta 主动做饭就觉得 「ta 还是挺好的」,明天 ta 约会迟到就想 「这日子过够了」。

虽然普遍存在,但也会让人非常痛苦,高纠结者的关系满意度、承诺稳定性更低,且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风险更高[1]。

真正的觉醒不是「目标觉醒」

而是「代价觉醒」

《再见爱人4》中,黄圣依觉醒后想要和扬子离婚,黄执中点评:「觉醒」不是知道「我要离开」,而是知道「我要付出代价」,对于目标的觉醒不叫觉醒,你做出的每个决定都要付出代价,对于代价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

图片来源:《再见爱人》第四季

这段话非常精妙地点破了这种困境,我们常以为自己缺乏勇气做出选择,其实是我们还没有看清选择之后所要面临的代价。

心理学研究指出,分手与离婚不仅是关系的终止,更像是一场多维度的「自我重构」,代价远比「分开」本身复杂。

常见的五类损失包括:

情绪痛苦

长期关系中的分手,以及离婚,从根本上被视为一种重大且首要的失落,它不仅仅是失去一个人,更是「一段关系的死亡」[2]。研究离婚与悲伤领域的学者 Berry 认为,有时离婚产生的情绪可能比死亡更加复杂,除了痛苦难过,还有受伤、怨恨、嫉妒和责备,这些痛苦可能会因为持续和前伴侣互动而难以得到彻底的终结[2]。

自我认同危机

伴侣往往参与了我们的生活安排、身份角色和社会定位,而关系的破裂让「我们」变成了「我」,不仅失去了亲密、陪伴和支持,也可能失去了「妻子」「丈夫」等社会角色带来的确定性[2]。对很多人来说,长期关系/婚姻涉及构建重要的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分手/离婚意味着我们与 ta 共建的生活蓝图、共同梦想也随之倒塌,个体可能会突然失去对未来的掌控,陷入生活脱轨,甚至怀疑人生意义[2]。

资源损失

离婚通常涉及财产、资产和债务的分割,可能导致经济状况显著下降,如果有子女,还可能面临监护权、抚养权的争议。

自尊下降

离婚者总会经历 「失败感」,这种感受与关系破裂后的自我否定相关,公众对离婚的偏见可能让当事人感到羞耻,加剧这种失败感[2],也阻碍心理和社会恢复,强化幸福感下降的负面螺旋[3]。

身体症状

研究显示,长期关系的破裂容易带来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慢性疼痛等身心困扰,尤其当个体情绪难以处理、社会支持系统不足时,这些症状会持续影响其恢复力和生活质量[2]。

图片来源:《消失的爱人》

除了分开的代价之外,我们也常常忽略一个事实:留下来,也有代价。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和 现状偏好(Status Quo Bias)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天然更抗拒失去已有的东西,从而忽视了维持现状本身也是一种代价。

在一遍遍容忍对方的忽视、冷漠、敷衍中,你可能越来越焦虑、自我怀疑,自尊降低;

你可能对于亲密关系不再有期待,曾经那些对亲密、成长、陪伴的渴望,如今已经变成「凑合凑合过下去就行」;

在以爱为名的控制中,你可能逐渐丧失对于真正的爱的识别能力,或者在病态共生中丧失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这些「代价」并不总是剧烈的,它像一场慢性病,一点点蚕食我们的信念、自尊、活力和对未来的想象力。很多人直到关系崩塌、健康失衡、生活全面失控时,才惊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

图片来源:《消失的爱人》

如何做出一个,即使后悔

也不再责怪自己的决定

Step 1:看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写出你的「代价清单」

决策的关键不止是看「我想要什么」,还有「我愿意为此承担什么」,我们需要为不同的选择都列出「代价清单」。

● 如果离开这段关系,我将面对什么?

孤独感?经济压力?亲密关系中的身份消失?需要重新建立自我价值?害怕被亲友议论?

写得越具体、越详尽越好。

● 如果留下来,我又将持续失去什么?

被消耗的情绪?压抑的表达?无法被理解的痛苦?自尊感的流失?日复一日的精神内耗?

甚至要问自己:我是否越来越不像自己了?这段关系是否让我活成了一个更小、更紧缩的版本?

Step 2:建立长期评估框架

前面提到,高纠结者的决策意向易受每日冲突或甜蜜互动影响,今天对方煮了一顿饭就动摇,明天冷漠一句话又想离开。

这时候需要区分 「真实纠结」 与 「临时情绪」,不是问「今天 ta 让我开心吗」,而是问「我们之间最核心的问题,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吗?」

● 列出你们之间的「核心矛盾」,也就是那些长期反复出现的、关系冲突的核心来源——比如持续的冷暴力、重大价值观分歧(例如是否要孩子、金钱观念差异等);

● 与伴侣约定 「1 个月内共同解决某一核心矛盾」,如果两个人都尝试后,问题也没有改善,可以把这作为「关系难以修复」的证据,减少决策犹豫;

● 设立一个「决策截止日」,比如给自己三个月时间尝试沟通、修复、调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关系依旧难以改变,再做出分开的决定。

在一次次的评估与对话中,可能真的能够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关系能继续下去下去,但也有可能在不断的尝试后发现关系真的走不下去了,反复尝试本身也是逐渐「看清」的过程。

一个典型的分手脚本,来源:《亲密关系》(第8版)

Step 3:小成本行动实验

如果担心决策后后悔,可以尝试短暂分开一下(如 1-2 周),观察:

● 离开后是感觉轻松解脱,还是更加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了;

● 是否对伴侣的优缺点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离开后才意识到 ta 的体贴」或「更无法忍受 ta 的控制欲」;

● 试着在分开的这段时间,把你们的关系利弊梳理出来,找信任的朋友或咨询师倾诉,让自己跳脱「只抱怨」或「一味美化」的循环,获得更清晰的判断力。

Step4:接纳决策后的后悔情绪

无论选择离开或留下,初期可能都会后悔,比如留下后惦记着单身的自由,分开后又怀念从前的甜蜜。

这种后悔的情绪是很正常的,是代价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选择是错误的[5],

当我们因为离开了一段关系而感觉后悔、难过时,判断要不要复合的依据依然是「我们之间的核心问题有解决吗?」、「复合后还会像以前一样重蹈覆辙吗?」,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冲动。

虽然我们看了很多「离开消耗的关系后,人生像开挂了」的故事,但不得不承认,让人两难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其代价。

有些代价可能是想象中的,可能我们离开一把伞,才发现外面根本没有下雨;也有些代价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在做出选择后才慢慢浮现。

或许重要的不是做出一定完美的选择,而是我们是否为自己的选择做好了承担的准备。哪怕会痛,哪怕会后悔,我们也会知道,这是自己清醒而自由地,走出的那一步。

今日互动

你是否也经历过「想分开但又舍不得」的时刻?

你最后是怎么决定的?

References:

[1] Joel, S., Stanton, S. C., Page‐Gould, E., & MacDonald, G. (2021). One foot out the door: Stay/leave ambivalence predicts day‐to‐day fluctuations in commitment and intentions to end the relation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1(2), 294-312.

[2] Lydon, L. A. (2005). Grief and loss associated with divorce: a counseling perspective.

[3] Lee, S. (2018). Removing the stigma of divorce: Happiness before and after remarriage (No. 961). SOEPpapers on Multidisciplinary Panel Data Research.

[4] 米勒, 罗兰·S.(2024)。亲密关系(第8版)(王伟平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5] Wise, N. (2024, December 31). What to do if you regret breaking up, according to a neuroscientist. Glamour. https://www.glamour.com/story/what-to-do-if-you-regret-breaking-up-according-to-a-neuroscientist

本文关键词:代价觉醒、离婚、分手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