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习惯与抑郁症状相关
发布时间:2025-07-08 00:10 浏览量:1
一项在香港进行的研究发现,表现出较明显抑郁症状和冲动反应倾向的年轻人更可能跳过早餐。研究分析了3,154名参与者的早餐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85%的参与者定期吃早餐,15%的人常常跳过。跳过早餐与更高的冲动性和更严重的抑郁症状相关,并且这些人每月经历的生产力降低天数略多于一天。研究指出,注意力控制受损是跳过早餐与抑郁症状之间的重要机制,提倡年轻人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应纳入心理健康干预策略中。尽管该研究揭示了早餐习惯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但由于样本仅限于香港,结果在其他文化群体中可能有所不同。
一项在香港年轻人中进行的研究发现,表现出更高抑郁症状和冲动反应倾向的个体略微更可能跳过早餐。虽然跳过早餐也与焦虑相关,但这种关联被发现是微乎其微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期刊上。
早餐,通常是夜间睡眠后消费的第一餐,由于文化差异、传统和食品可获得性的不同,在全球范围内差异很大。在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早餐食品包括鸡蛋、吐司、谷物、水果或酸奶。相比之下,东亚的早餐通常以米饭、汤、腌制蔬菜或蒸包为主。一些人更喜欢轻便的选择,如冰沙或咖啡,而其他人则选择更丰盛的一餐来开启他们的一天。
早餐被认为是一顿重要的餐食,因为它有助于补充能量,并在长时间的夜间禁食后提供必需的营养素。研究表明,吃早餐可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业表现。此外,它可能有助于调节新陈代谢并支持健康的体重管理。跳过早餐与在一天晚些时候过度进食的可能性更高以及整体饮食质量较差相关。对许多人来说,早餐也是享受片刻宁静或在一天活动开始之前与家人联系的机会。
由作者Stephanie Ming Yin Wong及其同事领导的研究旨在考察香港青少年的早餐消费模式,并探索跳过早餐、冲动性以及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他们分析了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学研究(HK-YES)的数据,这是香港首个针对15至24岁年轻人的全境家庭基础精神健康研究。数据收集于2019年至2022年进行,参与者中58%为女性。
该分析包括3,154名参与者的反馈,平均年龄为20岁。参与者提供了有关其早餐习惯的信息,并完成了关于冲动性(使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11)、抑郁症状(患者健康问卷–9)、焦虑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和整体功能(通过自报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生产力损失,以及面试官评估的社会和职业功能评估量表)评估。
结果表明,85%的参与者每天或间歇性地吃早餐,而15%的人则定期跳过早餐。跳过早餐的人表现出略高的冲动性,特别是在注意力控制和自我控制方面。他们还报告了更严重的抑郁症状和略微增加的焦虑症状。与吃早餐的同龄人相比,跳过早餐的人每月经历的生产力减少天数略多于一天,并且报告的社会和职业功能稍差。
研究总结道:“跳过早餐与年轻人的抑郁症状升高相关,注意力控制受损是这一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机制。鼓励年轻人养成定期吃早餐的习惯可以纳入未来的心理疾病生活方式干预中,并在公共卫生政策中得到强调。”
虽然这项研究突显了早餐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报告的关联较弱,仅因样本量大而可识别。此外,研究仅针对香港居民,因此在其他文化群体中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篇题为“香港流行病学青年样本中的跳过早餐与抑郁症状:注意力控制减少的中介作用”的论文由Stephanie Ming Yin Wong、Olivia Choi、Yi Nam Suen、Christy Lai Ming Hui、Edwin Ho Ming Lee、Sherry Kit Wa Chan和Eric Yu Hai Chen共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