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辰教授:血栓是常见且严重影响PNH患者预后的并发症,补体抑制剂有效控制和预防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2025-07-09 04:45  浏览量:1

导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溶血性疾病。血栓形成在溶血性PNH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补体抑制剂已成为PNH的标准治疗手段,对血栓形成的控制有较好疗效,使得PNH患者有望取得与健康人群相当的生存期。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杨辰教授,剖析PNH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和疾病负担,解读补体抑制剂的研究数据,并分享合并血栓PNH患者的诊疗案例,提高临床对PNH相关血栓形成的防治水平。

血栓形成是PNH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末端补体激活介导的血管内溶血是PNH的主要病理特征,血管内溶血可释放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导致一氧化氮大量消耗,更多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在破损的血管内皮上,促进血栓的形成。同时,血小板活化,使得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进了凝血酶复合物的合成,进而促进血栓的凝集12。血栓形成的部位包括动脉(如颅内动脉、冠状动脉)及静脉,其中静脉为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如下肢深静脉、肝静脉(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颅内静脉(矢状窦),其他部位包括皮肤静脉及肺部血管等2,3。相关报道称,PNH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85.0%,动脉血栓发生率约为15.0%,而多部位血栓发生率为20.5%2 。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占PNH死因的40%~67%4。合并血栓的PNH患者死亡风险约为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一般人群的14倍,其长期生存率明显降低56,伴血栓史的PNH患者报告的社会功能评分和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疲劳等评分低于无血栓史的患者,导致反复住院就医。

补体抑制剂可降低PNH患者的血栓风险,应尽早规范使用

对于既往未发生血栓且未使用补体抑制剂的PNH患者,仅预防性抗凝或激素治疗无法理想地控制整体血栓发生率,不能阻止下次血栓事件,且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7,8。补体抑制剂改变了PNH的自然病程,通过阻断补体C5的激活,阻止末端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在缓解溶血相关临床症状的同时,减少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4)》指出,对于出现血栓形成的PNH患者,应尽快使用补体抑制剂9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补体抑制剂包括依库珠单抗、可伐利单抗、伊普可泮,均可在短时间内控制血管内溶血。有研究显示,补体抑制剂治疗后,PNH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从7.37例/100患者年降至1.07例/100患者年,相对降低85%3。此外,肝血管受累的PNH患者依库珠单抗治疗期死亡率[2.6 vs 8.7/100患者年,发病率比(IRR)为0.29(95% CI 0.1-0.9),p=0.035]、血栓复发率 [0.5 vs 2.8/100患者年, IRR为0.22(0.07-0.64)]均比非治疗期降低10 。

实例解析:一例多发血栓的PNH患者

一例男性患者,54岁,主诉“尿色加深27年,反复便血6年余“。自2003年确诊PNH以来,患者先后出现右下肢静脉血栓、肝脏门静脉血栓,在抗凝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下,出现门脉高压、反复消化道出血以及全血细胞减少。2018年,患者因全身多发痛性地图样紫黑色皮疹入院,皮肤活检提示真皮全层大部分血管内有纤维素样血栓形成,考虑暴发性紫癜11。门脉CT血管成像(CTA)提示肝左、中、右静脉闭塞可能;门静脉海绵样变,门脉主干及门脉右支中重度狭窄。增加抗凝强度后皮肤梗死好转,但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接受2次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考虑到脾切除、血管搭桥及内镜下(胃底静脉明显曲张呈瘤样改变)治疗困难,2022年,经多学科联合诊疗(MDT)讨论,北京协和医院予以选择性脾动脉栓塞(SSAE)治疗,患者未再消化道出血。监测白细胞(WBC)1.08×109/L,血红蛋白(Hb)58-67g/L,血小板(PLT)56×109/L,患者需反复升白治疗。2023年2月,再次进行SSAE治疗,在接种疫苗2周后加用依库珠单抗,用药1月,Hb由61g/L提升至75g/L,用药近3月,复查血常规:Hb 92g/L,WBC 1.94×109/L,PLT 56×109 /L,LDH 280U/L,患者回归生活。

专家点评

杨辰教授

PNH的临床特征之一为非典型部位的血栓形成,首次血栓形成可增加5~10倍死亡风险4。其中,腹腔内血管血栓形成较为常见。肝静脉或肝上段的下腔静脉阻塞可引起肝后性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此外,门静脉血栓在PNH血栓中约占10%,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引起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血小板减少,使出血和凝血之间的平衡难以维持,疾病治疗负担重,生活质量差。在PNH患者中,肝静脉及门静脉血栓的治疗应首先控制原发病活动9 。

本例患者除采用SSAE使脾脏缩小,血小板计数提升外,考虑到严重的溶血和血栓并发症,治疗关键在于原发病及MDT管理。一方面,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大且费用较高。另一方面,补体抑制剂可有效控制溶血和血栓形成,但由于患者存在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当时无法参加补体抑制剂临床试验,经充分评估后,予以国内已上市的依库珠单抗治疗,并继续抗凝、改善门脉高压,患者最终重返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董焱, 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12):849-853.

2.任翔, 郑以州.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J] .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8, 41(4) : 322-326.

3.Hillmen P, et al. Effect of the complement inhibitor eculizumab on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Blood. 2007 Dec 1;110(12):4123-8.

4.Cançado RD,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Hematol Transfus Cell Ther. 2021 Jul-Sep;43(3):341-348.

5.Jang JH,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Mortality in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Results from a Korean PNH Registry. J Korean Med Sci. 2016 Feb;31(2):214-21.

6.Schrezenmeier H, et al.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ease burden in pati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Registry. Haematologica. 2014 May;99(5):922-9.

7.Lee JW, et al.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from a Korean Registry. Int J Hematol. 2013 Jun;97(6):749-57.

8.杨慧,徐丹,徐金格,等.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疗效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7):560-566.

9.陈苗,杨辰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4)[J]. 协和医学杂志,2024,15(5):1011-1028.

10.Plessier A, et al.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nd vascular liver disease: Eculizumab therapy decreases mortality an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Am J Hematol. 2022 Apr;97(4):431-439.

11. 杨辰, 龙章彪, 张炎, 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合并暴发性紫癜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 39(11) : 921-926.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57126

到期时间:2025-07-24

编辑:Vera

审校:Vera

排版:Nicole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