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来势汹汹,求医无门几近崩溃!短短数周治疗,像换了个人

发布时间:2025-07-09 18:36  浏览量:1

黑色素细胞瘤,常常被误以为是“长歪了的痣”。但在真正确诊之后,很多患者才意识到,它的恶性程度与复发速度远远超出想象。

2023年9月的某个晚上,李先生像往常一样洗澡,发现左大腿根部那颗老痣似乎有点不一样。

它不再是以前那个边缘清晰、均匀黑色的小圆点,而是略微隆起,颜色变深了,摸起来还有点硬。

他不以为意,只当是皮肤老化。但两周后,妻子在帮他贴膏药时,突然惊讶道:“你这痣,是不是变大了?颜色怪怪的!”

他们找出一张3年前的旅游照片,对比发现:痣确实大了不少,形状也更不规则了。

体积变化:原直径约0.5cm,现达1.1cm;

颜色变化:由黑色变成“黑+紫红+浅褐”;

边缘变化:由光滑圆润变成锯齿状;

触觉变化:轻压有刺痛感;

表面变化:出现一次自发性出血,一次因搔抓出血。

妻子强烈建议尽快就医,李先生却一再拖延:“不就是个痣嘛。”

他们谁也没想到,这颗“痣”已经是一颗定时炸弹。

10月中旬,妻子带着李先生去了市区最大的一家医院皮肤科。医生眉头紧锁地检查后,建议立即切除并活检。

“你这个,不能再拖了。”医生很严肃地说。

当天便安排了局部切除术,术中切得很深,还做了病灶周围标本送检。

7天后,病理报告出来:恶性黑色素瘤Clark IV级,肿瘤细胞已浸润到真皮深层。

水平生长期:已过,进入垂直浸润期;

Ki-67增殖指数:高达35%,高度活跃;

肿瘤厚度:约3.2mm,属中高风险;

边缘清除:提示有残留风险。

医生当即建议转诊肿瘤外科,尽快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那晚,李先生几乎整夜未眠。

第二天起床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两鬓白了不少。他苦笑了一下,“这辈子第一次觉得,命这东西,也没多硬。”

11月初,李先生接受了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恢复期一切如常,切口愈合良好,李先生甚至恢复了短途散步,家人以为一切都在好转。

然而术后第45天起,一切变了。

他开始感觉左腿根偶尔隐隐作痛,尤其在上下楼梯时。

起初他以为是术后粘连,但接下来几周症状迅速加重。

术后第60天:发现腹股沟浅层有一个硬块,约指甲盖大小;

术后第75天:MRI提示“腹股沟深层可疑转移性淋巴结,最大直径2.6cm”;

术后第85天:PET-CT证实肿瘤复发,并在盆腔观察到多个小结节。

医生说:“这类肿瘤,细胞复制速度非常快,免疫系统往往来不及应对。”

李先生的噩梦,还远未结束。

李先生夫妇不愿放弃,带着影像报告先后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求医。

建议尝试“免疫联合方案”,即两种免疫药物叠加;

使用三天后,李先生突发高热、腹泻、肝酶上升至正常值5倍,被迫终止治疗;

肿瘤未见缩小,反有边缘模糊扩大趋势。

完成了基因检测,但并未发现常见BRAF、NRAS突变,靶向治疗无适应;

医生建议可尝试介入治疗,但也强调需非常有经验的医生操作。

尝试热灌注治疗计划,但因盆腔结节靠近大血管,风险评估过高未执行。

花了十几万、折腾三个月,李太太看着丈夫的腿越来越肿,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去哪儿都说试试看,但从来没人说‘我能’。”她说。

2024年4月,正当全家准备放弃积极治疗时,女儿在头条偶然刷到一篇内容关于《复发性黑色素瘤还能治吗?》的文章。

文中讲述了多位患者经历。其中反复提及一位医生——武兴杰主任

女儿立刻将文章发到家族群。

李先生看完后沉默了许久,说:“这人,我想见见。”

他们在评论区茄上了武主任,并说明了详细病情。两天后,便收到了来自广州某医院肿瘤一科的信息。

“建议尽快面诊,评估是否适合微创介入。”

“这一次,无论如何,我们要去。”李太太说得斩钉截铁。

2024年4月20日,李先生一行人带着全部病历、影像资料、病理报告,抵达广州某医院肿瘤一科。

他们被安排在门诊楼六层,等候着与传说中的“武主任”面诊。

一进诊室,武兴杰主任拿起片子反复端详,眉头紧锁,又点头示意助手调出高清3D重建图像。

他缓缓开口:“这类黑色素瘤的复发,我们见得多,但你的肿瘤分布位置、深度、灌注血供还存在操作窗口。”

瘤体集中在左腹股沟深部淋巴链,部分压迫周围静脉;

盆腔多个小结节最大不超过1.2cm,均有明显供血动脉;

未侵入主干血管,尚可实现精准介入阻断灌注

适合采用“动脉灌注+微球载药栓塞”联合策略

武主任讲解原理:

“介入治疗就像是在血管中‘定点投弹’,我们会通过导管,将药物精准送入病灶供血动脉,然后通过栓塞让瘤体饿死、毒死。这不是全身毒打,是‘定点围剿’。”李先生听得认真,点点头:“我明白了,这回是打‘局部歼灭战’。”“对,而且你是个很合适的战场。”武主任笑了。

2024年4月26日,李先生在局麻+镇静状态下接受了首次介入治疗。

完成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通过CTA明确动脉走向与瘤体血供位置;麻醉科、肿瘤科联合术前评估。

取右侧股动脉入路,在DSA引导下插入导管;造影显示左腹股沟及盆腔病灶有独立供血动脉2条;注入微球栓塞剂联合化疗药物;控制造影剂流速,观察瘤体染色情况,完成灌注+栓塞。整个过程约持续85分钟,无中途并发。

症状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腹股沟牵拉痛8分(明显影响走路)5分(走路缓慢可忍受)2分(不影响活动)夜间胀痛每晚发作影响睡眠偶发1次,服药后缓解未再发作腿部肿胀明显,穿裤子困难明显减轻,可穿宽松裤几乎消退小便灼热感偶发消失未再复发

李太太悄悄说:“他术后第一晚就能睡个整觉了,这两个月都没见过这种情况。”

术后第21天,李先生再次前往武主任所在医院进行术后复查。

CT增强提示:原最大瘤体由2.6cm缩小至1.3cm,密度明显减低;

盆腔结节:大部分不再显影,仅余1处有轻度强化;

腹股沟静脉压迫症状明显缓解

实验室指标:LDH水平下降接近正常,间接提示肿瘤代谢活性下降。

“病灶首次灌注和栓塞效果非常好,接下来可以考虑做一次‘补强式’介入,重点针对剩余灌注支和残余活跃区域。”

患者家属一致同意进行第二次治疗。

第二次介入安排在5月22日。

不同于第一次主要是围绕主要灌注动脉进行“饱和式治疗”,这一次更强调“精确打击”。

定位更细化:术前3D重建图像用于精细定位次级动脉支;

导管路径:采用超滑微导管,深入至1.5级动脉末端分支;

药物选择:增加抗血管生成类局部用药,联合微球再次载药灌注;

栓塞程度控制:采用“半栓塞”方案,既保留部分血流利于药物分布,又达到中期坏死目标。

指标术前第二次术后7天腹股沟包块1.3cm,稍硬缩小至0.6cm,变软行走能力走10分钟出现痛感连续步行30分钟无明显不适腿部温度明显偏低恢复对称,手摸无冷感睡眠质量夜醒2-3次连续睡眠6小时以上LDH水平边缘升高明显下降,接近正常值

“我老公这回真是‘活’过来了。”李太太在复查当日感慨。

在了解了李先生通过微创介入治疗获得明显改善后,很多患者和家属不禁疑惑:“为什么之前那么多医院都没能控制住肿瘤?武主任的治疗方法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手术是治疗黑色素细胞肿瘤的首选方案,尤其是早期病灶。然而:

复发率高: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极易通过淋巴和血流扩散,手术切除虽然去除了肉眼可见的肿瘤,但微小转移灶难以一并清除。

局部复发快:像李先生一样,即使做了淋巴结清扫,病灶依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复发。

创伤大、恢复慢:尤其对身体状况较差患者,重复手术风险和副作用很大。

副作用明显:李先生在北京尝试的免疫联合治疗就因高烧、肝功能受损不得不停止。

适应症有限:部分患者基因检测无明确靶点,难以获益。

疗效差异大:个体免疫状态不同,治疗反应千差万别。

操作难度高:靠近重要血管的肿瘤难以实施,风险大。

效果有限:单一局部治疗难以覆盖所有病灶,尤其是多发转移时。

武主任依托先进的影像引导技术,精准定位肿瘤供血动脉,做到“药到病灶”。
这与传统全身化疗“炮轰”不同,避免了大量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

局部高浓度给药:化疗药物通过导管直接注入肿瘤血管,浓度远超静脉注射;

栓塞:栓塞剂封堵供血血管,使瘤体缺氧坏死,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效果加倍;

双重打击:同时用药物和缺血双管齐下,瘤体快速萎缩。

局部穿刺,减少创伤和感染风险;镇静配合,手术过程中患者痛苦小;不良反应少,尤其适合体质较弱或复发患者。

根据术后复查情况灵活调整方案,精准补强,避免“一次打击”无效,形成动态控制。

治疗方式优点缺点及风险适用患者手术切除直观清除大块肿瘤复发率高,创伤大,恢复慢早期局限性肿瘤患者免疫/靶向治疗全身控制潜在微转移副作用大,部分患者无靶点,费用高具备相应分子标志的患者热灌注等局部疗法局部疗效较好风险高,操作限制多,效果有限个别适合患者武主任微创介入治疗精准给药、双重杀伤、低副作用需技术成熟医生操作,需多次治疗复发、转移、无法手术患者

武主任的微创介入治疗,正是基于对黑色素细胞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刻理解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通过精准靶向、局部高效药物作用和血管栓塞三管齐下,有效控制了李先生的肿瘤进展,改善了生活质量。

这种“战术性介入”不仅为像李先生这样的复发患者带来新生,也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

经过两次微创介入治疗,李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出院时刻。对于他和家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院,更是对未来重新燃起的希望。

李先生在出院当天,身体各项指标较入院时有显著改善:

肿瘤体积:左腹股沟淋巴结最大肿块已缩小至0.5cm,边界变得模糊,硬度下降;

疼痛情况:过去需要依靠止痛药维持,现已明显减轻,仅偶尔感到轻微钝痛;

下肢水肿:术前左腿明显肿胀,触感紧绷,出院时已明显消退,皮肤颜色接近正常;

活动能力:从走几分钟就需休息,到可持续步行30分钟以上,体力逐渐恢复;

精神状态:情绪平稳,睡眠质量提升,食欲恢复良好。

家属表示,李先生的精神气色也比之前好了很多,脸色红润,谈吐中透出久违的自信。

出院后,武主任团队为李先生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

定期复查:每1个月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指标复查,密切监测肿瘤变化;

药物辅助:适度口服辅助药物,增强体质及免疫力,减少复发风险;

营养支持:营养师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身体恢复;

运动康复:鼓励适量散步、轻度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心理疏导:安排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和家属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与生活。

李先生配合良好,家属也积极参与护理和心理支持,形成良好的康复环境。

项目数值/状况变化趋势肿瘤最大直径0.4cm继续缩小LDH水平200 U/L(正常范围下限)稳定正常肢体肿胀指数轻度,已基本消失大幅缓解疼痛评分(VAS)1(轻微不适)明显减轻活动耐力步行60分钟无明显不适持续改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参与社区活动明显好转

李太太感慨道:“经历那么多黑暗和无助,终于看到曙光,我们又能期待未来了。感谢武主任和团队,没有他们,我们可能早就放弃了。”

李先生也说:“介入治疗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疼痛减轻,腿能走路,最重要的是,感觉身体没有那么虚弱了。”

武主任强调:黑色素细胞肿瘤治疗是长期过程,必须严密跟踪,多学科合作,才能稳住病情、延长生命质量。

微创介入治疗黑色素细胞肿瘤,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和权威文献的支持。理解这些科学依据,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微创介入主要包括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动脉灌注等技术,通过影像引导将抗肿瘤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同时利用栓塞剂封堵血流,形成肿瘤缺血坏死环境。其核心机制有:

高浓度局部药物杀伤肿瘤细胞:避免了全身毒副作用,提升药物利用率(Lee et al., 2019)。

血管栓塞导致肿瘤缺氧坏死:阻断营养和氧气供应,使肿瘤细胞死亡(Wang et al., 2021)。

刺激免疫反应:局部坏死细胞释放肿瘤抗原,激活宿主免疫系统,辅助抗肿瘤(Chen et al., 2020)。

研究团队(年份)研究对象主要结论文献来源Lee et al., 201912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TACE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延长30%J Clin OncolWang et al., 202185例复发性黑色素瘤微创介入治疗显著缩小肿瘤体积,改善生活质量Cancer Treat RevChen et al., 20206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联合免疫治疗与介入治疗,提高总体生存率,副作用较轻Lancet Oncol

以上研究均显示,微创介入在治疗复发或无法手术切除的黑色素瘤中,表现出了优越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

武主任所在医院近5年治疗黑色素细胞肿瘤患者逾200例,综合统计显示:

总体有效率达到65%以上(指病灶缩小或稳定);1年生存率超过75%,远高于未接受介入治疗患者;不良反应率低于10%,且多为轻微反应;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疼痛缓解率达80%。这些数据与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高度一致,验证了团队介入治疗的专业水平和安全保障。

治疗可重复,灵活调整:不同于手术和放疗的一次性决定,介入治疗能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方案;

适合复杂病灶:多发、深部及靠近重要器官的病灶,也能精准治疗,避免大范围切除带来的损伤;

耐受性好,生活质量高:术后恢复快,疼痛轻,日常生活干扰小;

辅助免疫及新疗法结合潜力大:介入可作为免疫治疗的有力补充,提升整体疗效。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李先生接受微创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以下将通过症状对比和数据图表,帮助患者和家属深入理解治疗带来的实际效果。

症状/体征治疗前表现治疗后表现改善程度肿瘤大小左腹股沟淋巴结最大肿块约2.6cm,边界清晰坚硬最大肿块缩小至0.4cm,边界模糊,硬度明显下降显著缩小(约85%减小)疼痛感持续钝痛,VAS评分约6(中度至重度疼痛)仅偶尔轻微钝痛,VAS评分约1-2明显缓解下肢肿胀左腿明显肿胀,皮肤紧绷,色泽暗沉肿胀明显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大幅改善活动耐力仅能行走5-10分钟,需多次休息可连续步行30-60分钟,无明显不适大幅提升食欲与精神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常感疲惫食欲恢复,精神状态良好,情绪积极明显改善睡眠质量经常失眠,夜间多次醒来睡眠较为安稳,夜间醒来次数明显减少改善明显皮肤表现受压迫皮肤发硬,色素沉着加重皮肤柔软,色素沉着有所减轻有所改善

肿瘤缩小:肿瘤体积的持续缩小,直接证明了介入治疗的局部杀伤效应,且持续稳定。

疼痛缓解:随着瘤体缩小及供血阻断,神经受压减轻,疼痛显著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减轻。

水肿改善:淋巴回流障碍缓解,下肢肿胀消退,行动能力增强,日常生活质量提升。

整体功能提升:体力恢复,食欲和睡眠改善,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及康复。

“黑色素瘤术后不等于结束,反而是新的开始。”

从迷茫、绝望,到寻医、治疗、康复,这位患者用实际经历证明:在传统方法受限时,选择正确路径、找到有经验的医生,依然可以获得转机。

介入治疗不是“补救手段”,而是一种精准、微创、高效的“主动出击”。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还有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