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新加坡国立大学John Jia En Chua团队总结精神分裂症的神经通路和机制及领先的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15 16:27 浏览量:1
精神分裂症没有诊断性生物标志物。由于目前没有临床和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因此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需要主观报告和行为观察。最重要的是,目前在开发基于其潜在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方案和治疗方法方面进展不足。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大脑中尚未检测到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中观察到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确凿病理改变。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对于在开发植根于潜在病理的诊断方法和开发治疗方案方面取得进展至关重要。精神分裂症具有高度遗传性,根据双胞胎研究,其遗传率为 60%-80%。通过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利用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性估计来剖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结构,已确定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相关的重要基因位点和通路,从而揭示了该疾病的遗传基础。通过考虑所有可检测到的常见遗传变异,即使是那些具有最小或不显著统计相关性的变异,研究人员也能够阐明 20% 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易感性。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John Jia En Chua团队认为,精神分裂症研究的局限性存在于多个领域。只关注单一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无法捕捉多巴胺能、谷氨酸能、血清素能和γ-氨基丁酸能通路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临床上,重叠的症状表现(尤其是在早发病例中,且以阴性症状为主)会导致诊断不明确和潜在的误诊。从机制上讲,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免疫功能障碍、脂质代谢异常和遗传风险划分方面,这阻碍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的发展。这些局限性凸显了需要更全面、综合和多学科的方法来解决精神分裂症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尽管抗精神病药物仍然是治疗的基石,但其有限的疗效和相关的不良反应凸显了迫切需要针对传统多巴胺受体以外的机制的新型疗法。有前景的新兴策略,例如针对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亚型 M1 和 M4的开发,构成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持续研究努力。
文章来源: Lim DXE, Yeo SY, Chia ZYA, Fernandis AZ, Lee J, Chua JJE (2026) Schizophrenia: Genetics,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Neural Regen Res 21(3):1089-1103. doi.org/10.4103/NRR.NRR-D-24-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