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虫全攻略:从蚊子到蜱虫,一文看懂5大类害虫的科学防护
发布时间:2025-07-27 07:25 浏览量:1
炎炎夏日,不仅带来了高温,也唤醒了无数伺机而动的蚊虫。这些“不速之客”不仅是扰人清梦的嗡嗡声,更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媒介,可能引发从皮肤到全身的健康损害。想要安然度夏,了解它们的种类、习性并采取科学的防护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关蚊虫:库蚊属、按蚊属、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蚊类是夏季最常见的有害昆虫,几乎遍布全国,但不同属种的生活习性和传播疾病有所差异。
库蚊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广泛分布于水稻田、池塘、污水沟等环境,除新疆、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在南方农村常见。人被叮咬后除局部反应外,如感染乙脑病毒,可表现为发热、意识障碍、甚至脑炎昏迷。
参考资料[1]:雌性三带喙库蚊
按蚊俗称疟蚊,传播疟疾,主要在黄昏至夜间吸血。虽然中国已消除本地疟疾,但按蚊仍广泛存在(如华南、华中稻田等地),若接触境外输入患者,仍有传播风险。其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湖泊水草区。
参考资料[2]:中国四种主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或称雷氏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白纹伊蚊(又称花斑蚊、花蚊子)和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等热带病的重要传播者。白纹伊蚊分布广泛,从华南到华北均有存在;埃及伊蚊则主要见于广东、海南、云南边境。它们主要在白天吸血,活动时间与人类作息重叠,传播效率高。
参考资料[3]: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成年蚊子。
形态上,两者均呈深色,背部和腿部有白色条纹。然而,白纹伊蚊体型较小,背部有一条纵向的银色条纹,而埃及伊蚊的盾片上则有一条银色的竖琴形图案
这些疾病多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皮疹、关节痛,严重者可致出血、休克乃至死亡,尤其是登革热流行季节(7–10月)更需警惕。
防护建议:
清除家中外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饮料瓶、废轮胎,杜绝孳生地;装纱窗纱门,夜间使用蚊帐,白天亦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高发区居民或出行人员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蚊虫叮咬史。吸蚊体质的朋友可以照着下表进行防护特征/人群类型原因解析防蚊建议体温高/运动后呼吸快、二氧化碳多、热量高,气味释放更强避开傍晚清晨外出;穿浅色长袖衣物;室外运动后立刻冲澡孕妇/新陈代谢快者激素变化+体温高,释放特定挥发物,极易吸引伊蚊加强室内防蚊(纱窗、蚊帐),选用安全驱蚊产品(如派卡瑞丁)皮肤出汗多者汗液易被皮肤菌群分解,生成辛醇类信号气味保持皮肤清洁,减少积汗,避免合成织物衣物刺激排汗皮肤微生物种类单一者微生态失衡,某些招蚊气味无法被中和避免频繁用碱性皂类清洗,适当使用弱酸性洁肤产品天生香体人群基因影响气味组合,释放蚊子偏好的挥发物使用含PMD成分驱蚊剂,善用香茅、迷迭香等植物遮盖气味相关蚊虫:蜱虫(扁虱)、恙螨(草螨)
蜱虫和恙螨并不在城市家庭常见,但在山区、林地、草丛等户外环境中分布广泛,夏季活跃度高,对农民、林业工人、野营登山者构成重要健康风险。
蜱虫俗称“草爬子”,栖息于草地、灌木丛,春夏季是蜱活动高峰,各地山区丘陵尤其是华中、华东、华北等地为蜱传疾病高发区域。叮咬后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森林脑炎、无形体病等。叮咬往往无痛,症状延迟,可能造成皮肤红肿、感染,严重者引起多脏器衰竭。
参考资料[4]:青海血蜱的背面观和腹面观
恙螨的幼虫(恙虫)恙螨幼虫常停留于草丛中,而恙螨的动物宿主则以鼠类为主。它能传播恙虫病,是一种流行性斑疹伤寒,南方多见夏季型恙虫病(流行高峰6–10月),北方多秋季型(高峰10–11月)。患者常表现为高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其叮咬部位隐蔽,往往在腰腹、腋下等皮肤褶皱处。
参考文献[5]:盾片细螨
防护建议:
进入林区、草地、田野时应穿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脚,衣服宜浅色;在鞋袜、裤脚等部位喷洒驱虫剂(如避蚊胺、氯菊酯);活动结束后尽快洗澡、更衣,仔细检查发际、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是否附有小虫;若发现蜱虫叮咬,切勿强拉,应使用镊子夹住头部垂直拔出,或就医处理;若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野外暴露史。相关蚊虫:隐翅虫
隐翅虫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南方相对北方更常见,是一种形似蚂蚁的小型甲虫,生长于潮湿草地里,树林、禾苗、泥土等处均是其栖息的场所。其生物学特性为昼伏夜出,夜晚趋光,常在灯光吸引下飞入室内。
来自网络:隐翅虫
它不会主动叮咬,但体内含有腐蚀性极强的隐翅素。人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打虫体,其毒液沾染皮肤,可引起线状灼伤、水疱、红肿,重者形成溃疡。
此类烧伤常见于面部、颈部、手臂等裸露部位,皮损呈条索状或点状分布,可能伴随瘙痒、灼痛,具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多见于南方潮湿地区)。
防护建议:
相关蚊虫:家蝇、绿头苍蝇等非吸血蝇、吸血蝇类(稳定蝇等)
苍蝇类虽多不叮人吸血,却是公共卫生的重要污染源。家蝇、绿头苍蝇等种类喜食人类食品与垃圾,足部和体表常附着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可机械传播痢疾、伤寒、沙眼、结膜炎等疾病。它们的幼虫甚至可能引发蝇蛆病,侵入人或动物组织。
Green Stock photos by Vecteezy:绿头苍蝇
稳定蝇则是一种能吸血的蝇类,外形似家蝇但能对人和牲畜叮咬吸血,引起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也可能传播某些动物源疾病。
参考资料[6]:稳定蝇
防护建议:
家庭和周边环境保持清洁,垃圾及时密封处理;饭菜加盖,餐具清洗干净,避免蝇类接触;安装纱窗、纱门,使用灭蝇灯或粘蝇纸;牲畜圈舍需及时清除粪便,减少蝇类繁殖场所;若有吸血蝇叮咬后皮肤持续红肿不退,应注意伤口护理,必要时就医。相关蚊虫:牛虻(斑虻、麻虻)
牛虻体型较大,外形似苍蝇,但雌虻具发达口器,吸血时剧痛,可引起皮肤红肿、瘙痒、过敏性风团反应。个别严重病例可能引起头晕、全身过敏,甚至诱发人畜共患细菌感染,如炭疽、土拉热。以及近期研究发现还能传播登革热。[3]
它们主要在夏秋季(6–8月)活跃,多在白天活动,常出没于池塘、稻田、牲畜圈舍等湿润环境,特别喜欢黑色、移动的物体,深色衣物易吸引其注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季的蚊虫问题远不止“被叮一下那么简单”。不同类型的有害蚊虫背后,隐藏着多种传染病与炎症反应的可能性。了解它们的分布、行为习性和防护策略,是我们守护自身和家庭健康的第一步。在户外活动日渐频繁的夏季,请科学防虫,别让“小虫”酿成“大患”。
参考资料:
[1]Lessard BD, Kurucz N, Rodriguez J, et al. Detection of th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ector mosquito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in Australia using molecular diagnostics and morphology. Parasit Vectors. 2021;14(1):411.
[2]Feng X, Xia ZG, Feng J, et al. The con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s on malaria control and forthcoming elimin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70 years by NIPD-CTDR. Adv Parasitol. 2020;110:63–105.
[3]Lwande OW, Obanda V, Lindström A, et al. Globe-Trotting Aedes aegypti and Aedes albopictus: Risk Factors for Arbovirus Pandemics.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2020;20(2):71-81.
[4]He YC, Li JX, Sun YL, et al.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Infecting Ticks (Acari: Ixodidae), Yak (Bos grunniens), and Tibetan Sheep (Ovis ari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a, China. Front Vet Sci. 2022;8:779387.
[5]Guo Y, Guo XG, Song WY, et al. Comparison of Chiggers (Acari: Trombiculidae, Leeuwenhoekiidae) on Two Sibling Mouse Species, Apodemus draco and A. ilex (Rodentia: Muridae), in Southwest China. Animals (Basel). 2023;13(9):1480.
[6]Duvallet G, Hogsette JA. Global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Studies of Stable Flies (Stomoxys sp.). Diversity. 2023; 15(5):600.
[7]Qi NS, Zhang X, Liao SQ, et al. Detection of dengue virus serotype 1 from gadfly in China. J Infect. 2023;87(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