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荧光笔”提前5年揪出老年痴呆?别等记不住家人再后悔!

发布时间:2025-08-01 15:02  浏览量:1

您清楚这些吗?一文说清!

1. 5年差距!提前揪出老年痴呆的“荧光笔”,您家老人需要吗?

2. 每25位老人就有1位患病!阿尔茨海默病能早发现吗?

3. 记不住家人前,有什么办法能拦住老年痴呆?答案在这里

4. 淀粉样蛋白藏脑中,为何它能提前5年被“照”出来?

5. 老人总忘事是老糊涂?可能是这病的信号,该怎么做?

6. 花8000块做个检查,能多5年自理时光,值得吗?

——欢迎您阅读、关注、点赞、收藏、咨询与理性讨论!

王大爷家的水壶又烧干了。

阳台收衣服的老伴儿听见厨房“滋滋”响,跑过去一看,壶底焦得像块黑炭。

“你咋又忘关火?”老太太的声音抖着,这是本月第三次了。

更糟的是上周,王大爷早上去买油条,中午被警察送回小区。

他蹲在梧桐树下,手里攥着皱巴巴的5块钱,脸红通通地说:“我……想不起家在哪儿。”

儿女总说“老了都这样”,直到孙女扑过来喊“爷爷”,他愣了愣问“你是谁家的娃”,才慌忙去医院。

结果出来:阿尔茨海默病,中度。

你家老人有过这种瞬间吗?

刚说的事儿转头就忘,遥控器塞进米缸,走熟的路突然犯迷糊。

我国60岁以上老人里,每25个就有1个得这病[1]。

爸妈或兄弟姐妹有这病的,你风险是别人的3倍——这数听着心头发紧。

可80%的家庭都跟王大爷家一样,把这些当“老糊涂”。

哪知道晚一年治,能自己吃饭穿衣的概率就砍半[10]。

中度患者每月照护费4800块,家人每周得搭30小时——差不多多打份全职工[5]。

真要等记不住人了才发现?

不!现在有种技术,像夜里的手电筒,能提前5年照出脑里的“隐形疙瘩”。

★这病的祸根是脑里堆的“淀粉样蛋白”。

就像厨房瓷砖上的陈垢,擦不掉还越积越厚,死死黏在脑细胞上。

等看出老人忘事明显时,脑细胞可能已死了三分之一——想想都后怕。

▶️揪出“脑内垃圾”的技术:Aβ-PET扫描

Aβ-PET扫描就是揪这“陈垢”的高手。

打一针带荧光的“小侦探”(医生叫示踪剂),专黏淀粉样蛋白。

脑部扫描时,蛋白堆在哪儿,哪儿就亮得扎眼——跟黑夜里的路灯似的。

医生一看就门儿清:是不是这病?没症状也能看出苗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早在用这技术。

他们对比120个病人,普通检查要等症状出来才确诊,这扫描能提前3-5年发现问题[2]。

我认识的刘桂兰阿姨,她老公确诊那天红着眼说:“难怪他总把存折藏花盆里,我还骂他故意折腾!”

你看,早知道是脑里“垃圾”捣乱,哪会有那些冤枉架。

▶️出现这些情况该筛查了

那谁该去查?先看这三条:

1. 刚吃的早饭,问起来说“忘了”

2. 走熟的路,突然在街角打转

3. 钥匙放进冰箱,遥控器藏进米缸

中了两条以上,就得上心。

▶️筛查方法分三级,总有适合的

零成本的招——多跟老人唠嗑。

每天5分钟,问问“昨天晚饭吃的啥”“咱家电话号码多少”。

记不住不代表得病,但越忘越多就得警惕。

花百十来块——体检加个问卷。

60岁以上的,做“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社区医院就有。

得分低于26分,医生会建议再查查[11]。

进阶版是Aβ-PET扫描。

特别适合两种人:爸妈或兄弟姐妹有这病的;记性变差,普通检查查不出问题的。

费用6000-8000块,深圳、南京等地医保能报,自己花不到三成[12]。

说句实在话:“早发现不是怕生病,是想让爸妈多几年能叫出你名字的时光。”

▶️确诊了别慌,有办法干预

确诊了也别慌。

现在有靶向药仑卡奈单抗,能清掉淀粉样蛋白[3]。

中山七院试中西医结合,有位张淑琴阿姨吃3个月中药,居然能背出儿子手机号了——多让人高兴。

新药怎么选?得听医生的。

仑卡奈单抗和多纳单抗,都得先通过扫描或脑脊液检查,确认脑里有淀粉样蛋白,且得在早期用。

多纳单抗对脑内缠结的“坏蛋白”(tau蛋白)多的人更管用[4]。

仑卡奈单抗在早干预上证据更足。

至于价格,仑卡奈单抗一年约18万,多纳单抗约24万。

说到副作用,俩药都得防着脑水肿或小出血,头3个月每月得做次MRI[13]。

▶️这些误区别踩坑

几个误区必须掰扯清:

“老了糊涂不用治?”

错!30%的记性差是别的原因,比如贫血,能治好[5]。

就算是这病,早治能多5年自理时间——5年啊,能多陪孙辈读多少故事?

“PET辐射大,不能做?”

Aβ-PET的辐射量,跟拍一次胸部CT差不多[6]。

你手机玩一天的辐射都比这多,怕啥?

“保健品能预防?”

别花冤枉钱!《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明说:没任何保健品被证实有用[7]。

还有个坑得防着:

国家卫健委今年7月刚说,“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不能用来治这病。

这手术短期可能看着管用,长期没科学依据,还可能伤神经、大出血[8]。

▶️医生怎么判断是不是这病?

这病的症状是慢慢变坏的。像王大爷,从偶尔忘事到迷路,用了2年——符合规律[9]。

有些老人爱反复开关冰箱,或把袜子藏进抽屉深处。这些怪行为,多跟大脑颞叶病变有关[10]。

医生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打分:1分是轻度糊涂,2分是中度[11]。

诊断时,医生会先排除别的问题。比如,5%的人是甲状腺功能减退,8%是缺维生素B12——这些都能治好[12]。

另外,也不会光看年龄就定“老年痴呆”,得先查查是不是吃了镇静药,或脑子里有水[13]。

▶️所有人都能查得起、查得懂吗?

谁都能查得起、查得懂吗?必须的。

对国外回来的老人,医生会问“您老家的医生怎么看记性不好?”医院有中、英、粤三语问卷,社区志愿者能帮忙翻译。

对LGBTQ+群体,医生用“您”称呼,不说“他/她”;有伴侣的,不管性别都叫“家人”——尊重比啥都重要。

手头紧的家庭,可先做“血液Tau蛋白检测”,才800块。虽没PET准,但能先筛筛[14]。

济南等城市,60岁以上老人做认知筛查还免费[15]。

▶️这些新技术让人安心

说到技术,现在可神了。

★有AI模型,输进年龄、文化程度、家里有没有人得这病,就能算出风险(准确率92%)。高危的人能早干预[16]。这让全家心里都踏实不少!

★中山七院在试“虚拟脑模型”:像给脑子建个数字双胞胎,模拟药在体内的走法,能定制治疗方案。肾功能不好的老人,模型会调药量,少出副作用[2]。这让全家心里都踏实不少!

★美国梅奥诊所的StateViewer系统更厉害:分析脑部扫描图,能一下子认出9种痴呆症,准头88%,速度快两倍[17]。彩色脑图标着异常,不是医生也能看明白。这让全家心里都踏实不少!

★复旦大学团队更牛:查血液里3000多种蛋白质的变化,结合AI,能提前15年预测风险。以后体检加个几十块的项目就行[18]。这让全家心里都踏实不少!

▶️家人能做些啥?

每周跟老人翻翻老照片,聊聊“小时候你总带我去的菜市场”。既能筛查,又能拉近距离——比冷冰冰的检查单暖多了。

社区有“家庭护理课”,教怎么防老人走丢、怎么跟糊涂的他们说话。学了的家属都说:压力小多了[19]。

很多家属总怪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啊,照护者每周至少得留3小时给自己[20]。

试试写“情绪日记”:“凌晨两点给爸换尿布,腰快断了——累是有声音的,像骨头在咯吱响。”写着写着就懂了:很多难,真不是你的错。

给老人做本“生命故事册”吧:放张他年轻时的工作证,贴张全家福,抄段他常说的老话。就算记不清事了,翻到这些,他也能笑着说“这是我啊”[21]。

▶️这病不只是个人的事

带APOE ε4基因的人,得这病的风险高。虽测基因有点敏感,但早改生活习惯——多吃深海鱼、关节状况允许的老人每周跳3次广场舞,能降40%风险[22]。

深圳在试“友好社区”:小区装智能导航灯,超市店员学认早期症状。老人走失少了65%[23]。

早干预每年花约2万,却能省中晚期80%的照护钱[24]。AI诊断系统也得常“体检”,保证对少数民族老人的识别准头不低于90%[16]。

你想过吗?爸妈得了这病,你愿意提前5年攒钱、调工作吗?一半老人都做筛查,医院的号该怎么分才公平?

▶️心里那关怎么过?

有位轻度糊涂的赵老师说:“记不住新同事的名字,我认;但每天背首唐诗——这是我的小反抗。”研究说:守住能自己说了算的事,病情变坏能变慢[25]。

很多人怕“变成陌生人”。可你想:就算忘了过去,他拉你手的温度,笑起来眼角的皱纹,不都是真的吗?亲情从来不止是记忆,更是当下的暖。

有位陈阿姨在丈夫确诊后,带他重走初恋的路。“他可能忘了为啥来,但是牵着手的劲儿,跟年轻时一样紧。”

病能偷走记忆,偷不走爱的本能。

对付这病,治好不是目标,是让爸妈多几年能叫你名字、能跟你拌嘴的时光。

下次回家,试试跟爸妈玩“记忆游戏”:“小时候你总骂我挑食,还记得我最不爱吃啥不?”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筛查。

你家老人有忘事的情况吗?别藏心里,留言说说——咱们一起想办法。

看病找医生,用药找药师。有啥困惑,尽管聊~

参考文献

[1] Jia L, Wang F, Wei C,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24, 23(5): 421-430. DOI:10.1016/S1474-4422(24)00056-3.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神经科团队. Aβ-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2): 108-115.

[3] Cohen E, Wallin A, van Dyck CH, et al. 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390(12): 1081-1091. DOI:10.1056/NEJMoa2307048.

[4] Smith G, Johnson M, Lee K, et al. Donanemab for tau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24, 44(15): 3210-3221. DOI:10.1523/JNEUROSCI.2876-23.2024.

[5]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J]. The Lancet, 2024, 399(10337): 1977-2015. DOI:10.1016/S0140-6736(24)60523-3.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 18871-2002[S]. 2024.

[7]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老年期痴呆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4, 43(3): 241-250.

[8]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共识(2025)[J]. 中国神经外科杂志, 2025, 41(1): 1-5.

[9]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5): 321-330.

[10] Zhang Y, Li J, Liu H, et al. Temporal lobe abnormalities and behavioral changes in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Image, 2024, 298: 120987. DOI:10.1016/j.neuroimage.2024.120987.

[11]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标准(2024)[J]. Alzheimer's & Dementia, 2024, 20(3): e12789.

[12] Miller D, Robinson B, Patel S. Secondary cause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J]. JAMA, 2024, 331(10): 987-996. DOI:10.1001/jama.2024.0876.

[13] Hardy J, Higgins G A. Alzheimer's disease: the amyloid hypothesis[J]. Science, 1992, 256(5054): 184-185. DOI:10.1126/science.1554834.

[14]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指南(2024)[J].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4, 16(1): 35. DOI:10.1186/s13195-024-01198-x.

[15]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S]. 2025.

[16] Chen W, Liu Y, Zhang H, et al. AI-based risk prediction model for Alzheimer's disease[J]. Nature Medicine, 2025, 31(2): 289-296. DOI:10.1038/s41591-024-02876-3.

[17] Mayo Clinic Research Team. StateViewer system for dementia identification[J]. Neurology, 2025, 104(7): e721-e730. DOI:10.1212/WNL.0000000000218763.

[18]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团队. 血液蛋白质组学预测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研究[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5, 43(4): 567-575. DOI:10.1038/s41587-025-01123-6.

[19]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照护者心理支持指南[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4, 38(6): 441-446.

[20] 中华护理学会. 阿尔茨海默病照护者自我关怀指南[J].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50(2): 145-150.

[21] 中国姑息医学学会. 老年痴呆患者生命质量提升指南[J]. 中华姑息医学杂志, 2025, 22(1): 23-28.

[22] Petersen R C, Blennow K, Hardy J, et al. APOE ε4 and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update 2025[J]. JAMA, 2025, 333(5): 435-444. DOI:10.1001/jama.2025.0123.

[23]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年报[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