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融合共生 “智取未来:科技重塑世界出版新生态”论坛在广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5-08-16 18:03  浏览量:2

8月15日,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办公室承办的“智取未来:科技重塑世界出版新生态”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以“聚焦科技赋能出版国际化,探索行业生态与人才需求新变革”为主题,300余位国内外出版同仁聚焦最前沿的AI技术应用情况、技术驱动下的出版业未来、出版新生态下人才需求新变化等议题,共讨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推进国际出版交流和全球共同合作。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国际出版商协会秘书长何塞·博尔吉诺(José Borghino);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倪谦;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纪臣;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总裁汤恩平(Neils Peter Thomas);香港出版总会会长、联合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家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宋志军;中信出版集团首席专家乔卫兵;博洛尼亚童书展成人书展客座总监、伦敦书展原主席杰克斯·托马斯(Jacks Thomas);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出版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吴炜华;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总经理李志伟(Rick Lee);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英国伦敦星格文化有限公司(Singing Gras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晓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广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肖林;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南方传媒总经理叶河;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南方传媒总编辑肖延兵;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肖风华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李朋义主持。

邬书林

邬书林在致辞中强调了科技创新为出版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科技创新正在为出版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动内容生产范式实现 “质的飞跃”,出版流程完成 “全链条升级”,国际传播渠道实现 “突破性拓展”;另一方面行业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版权保护、数字鸿沟、技术伦理等挑战的严峻性。出版业要以主动变革姿态构建智能新生态。一是坚守“内容为王”的根本,让技术服务于价值传播。二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现有从业者的数字技能培训,打造复合型团队,夯实行业发展根基。三是深化国际协同合作,在版权保护、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共识,搭建跨国数字内容交易平台,共筑出版命运共同体。

张纪臣

张纪臣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必将改变传统出版从业者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生产观念,出版业为公众选择内容、编辑内容、传播内容的使命更加艰巨。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出版业将率先走向,也必须走向全新的赛道,在探索新技术与传统出版业态的创新融合道路上,中国出版集团始终依托自身内容资源优势,构建内容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科技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也期待与各方充分聚合优质内容资源,发挥数据优势,以技术赋能出版,推动产业融合,开创合作新局面。

倪谦

倪谦指出,面对全球出版新生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落幕,技术迭代重构内容生产,跨界融合重塑产业链条,唯有合力才能把握先机。此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国际化融合,探讨中外出版机构运营协同创新机制”,既为中国出版业融入世界把脉开方,也为广东出版提档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宝贵的学习机会。接下来广东出版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探索AIGC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场景与伦理边界,以制度创新、审慎监管、法治思维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内容偏差、版权争议、信息茧房等新课题,既为创新加油门,也为风险设路标,护航出版行业行稳致远。

李朋义

何塞·博尔吉诺(José Borghino)

何塞·博尔吉诺(José Borghino)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出版商已经开始积极拥抱AI,将其用于营销、设计、翻译、校对、编辑、发行、有声读物等领域。有机遇,也会有挑战,出版商要正视挑战,首先要从“创造力”这一核心出发。在人工智能技术向国际出版界发出挑战的背景下,出版商应团结一致,为出版图书以及人类创造力的价值获取认可而共同努力。

汤恩平(Neils Peter Thomas)

汤恩平(Neils Peter Thomas)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为出版业带来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将一些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交给AI,从而使研究人员更聚焦于创作和思考;知识分享也更加便捷,很多开放获取的出版资源,通过AI的加持能够更加高效且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来触达读者。他指出,当前AI的监管没有完全到位,需要全球协同、建立共识,探讨国际上如何构建出版业相关的AI标准。

乔卫兵

乔卫兵表示,出版业的困境本质上是工业时代传统模式与数字时代需求的错位。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多重挑战,AI的介入不仅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可能,更孕育出“出版+教育”“出版+知识服务”“出版+内容平台”等多种发展新路径。未来的出路可能在于重新定义“书”的价值——从单纯的内容载体转向综合知识服务或体验产品。出版业的转型注重从数字原生与AI原生出发,实现出版的数字化、智能化、碎片化、资产化、金融化、人才复合化、用户精准化的转型,融合线上线下、多终端、内容电商、知识平台等,构建覆盖“技术—内容—资本—服务—社群”的生态闭环。

杰克斯·托马斯(Jacks Thomas)

杰克斯·托马斯(Jacks Thomas)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长远的变革,它可以让出版行业成为一个更快、更数据驱动、更具全球包容性的行业,但与此同时,有可能会模糊人类与机器创造力之间的界限。未来人工智能负责结构起草,而人类则负责注入深度、声音和情感的共鸣的混合创作可能会成为常态。出版业一直都在适应新技术,而那些拥有人工智能协作能力的人,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作者,都能够为引领行业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吴炜华

吴炜华认为,对于以内容和知识为核心的出版业而言,AI既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重塑业态、催生知识创新模式的“催化剂”。在此背景下,出版教育体系,能否应时代之需、文化之需,培养出适应未来、引领未来的出版人才成为关注。面对产业的迫切需求,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创新改革路径:一是教学理念更新,强化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课程体系优化,增设AI应用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学科融合,加强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合作;四是科研与实践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AI实践项目,支持教师科研项目;五是加强国际交流,组织AI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寻求国际合作。

李志伟

李志伟分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出版商可以利用编辑和校对的人工智能工具、元数据生成器,检测提交的文章是否符合期刊范围,简化出版工作流程,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器,加强内容创建和再利用等;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搜索工具来确认研究空白和新兴趋势等。他认为,人工智能在推动学术出版方面呈现加强内容发现、自动文献审查、数据驱动的研究搜索工具、预测潜在的研究影响、人工智能辅助同行评审、促进跨学科合作等新趋势和新发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学术出版中适应和利用人工智能的策略。

王飚

王飚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出版业的创新实践情况以及人工智能对出版业带来的挑战。一方面,通过重构内容生态流程,实现创作效率300%以上的跃升;另一方面,推动知识体系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演进,引领出版业迈入深度转型阶段。出版业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首先,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其次,要加快构建智能化内容生产体系,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最后,要创新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培育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出版业态。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由宋强主持,宋志军、肖风华、杰克斯·托马斯(Jacks Thomas)、刘晓爽4位嘉宾围绕“出版新生态下人才需求新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

宋强

宋志军

宋志军认为,在AI的时代,真正好的内容和高质量的出版仍然被需要。出版本质上是在进行传播的工作,高质量的内容和高质量的传播,才能构成高质量的出版。因此,利用任何的工具,实际上都应该把如何提升内容质量、传播效率作为最根本的立足点。AI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必须与其共生,同时AI也是工具,可以帮助更好地提升内容质量、丰富内容表现形式,赋予了出版更多可能性。未来好的出版人,可能要思考如何与作者对话、与读者对话、与机器对话。

肖风华表示,在未来,AI正在将大部分人同质化,而出版要做的是如何在这股浪潮里让人差异化。他提出了对未来出版人才的期望:一是价值决策能力,包括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对内容文化影响、价值观导向、伦理边界的把关能力,创作范式革新等原创性实践能力;二是技术驾驭能力,高效的人机协同能力以及对算法修正指令与语料质量的把控能力;三是组织整合能力,未来的员工,没有线性的岗位之分,在出版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指挥官;四是技术伦理与出版安全的把控,员工需要从“内容加工者”升级为出版的“安全守门人”,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确保科技赋能下,出版不偏离出版使命。

杰克斯·托马斯(Jacks Thomas)

在杰克斯·托马斯(Jacks Thomas)看来,数字化给出版商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触达观众的方式,既可以是经典的、传统的图书,也可以是数字化渠道。从教育角度来说,当前出版商或者社会最迫切的就是教给大众如何选择内容以及与内容互动。公众需要知道如何去信任、信任谁、哪些内容是有真实性的、如何参与内容互动过程,每个人都应学会如何在AI时代寻找到好的内容。

刘晓爽

刘晓爽谈到,国际交流通过AI,在语言方面实现了飞跃,这从技术层面上为国际交流减少了隔阂。但是在出版高层的交流中,国际合作的眼光,是机器无法告知的。从国际交流角度来说,无论是把先进的思想从各个国家引进到中国,还是把中国的先进思想输出到国际,这是出版最终起到的桥梁作用,AI让这个桥梁更容易被打通,但同时也给了出版业更大的挑战,那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拥有能力去驾驭新技术。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出版机构2025年7月招聘信息汇总发布

●2025上半年,书业在困境中博弈生长

●2025下半年出版业如何破局?3位社长总编辑谈攻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