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的奋进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23 11:04 浏览量:2
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学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院系之一,下设法学本科专业。作为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法学专业依托学校“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办学方略,秉持“立足行业需求,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育人理念,紧密对接法律职业发展新趋势,构建“课程教学+职业实训+产教协同”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育人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
学校法学专业依托教育部宪法学科竞赛、全国数字化法学实务技能大赛等权威赛事,构建了从“校级选拔”到“省级竞赛”,再到“全国赛事”的三级备赛体系,并通过“案例研读+书状写作+庭辩实训”的模块化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2024年冬,2022级法学专业学生李剑雄所在的团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决赛,并勇夺全国团体一等奖。从课堂到赛场,他经历了省赛的层层选拔与国赛的高压挑战,最终凭借扎实的宪法知识储备和敏捷的法律思维脱颖而出。这条夺冠之路,不仅刷新了学校参与此类赛事的最佳成绩,更映射出了广州新华学院“以赛育人”的鲜明特色。
法学院李剑雄同学(左二)在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活动全国总决赛
近三年间,广州新华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市级奖项18项,且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奖率均稳步提升。
我校法学院学子在第一届“陆由杯”全国数字化法学实务技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比赛是历练,成长是收获”。这种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在赛场上屡创佳绩,也为学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近三年,学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首次通过率分别达到了34%、30.47%、27.57%,这一成绩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同类院校中也名列前茅。竞赛中强化的法律思维、文书撰写与案例分析能力,“反哺”了理论学习与法考“备战”,是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显著成效。正如参赛学生所说:“备赛时反复研读法条、分析案例的过程,无形中巩固了考试所需的核心知识体系。”
“能言、善辩、硬笔头”,是法学院对新时代法律人的培养定位。为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构建了“理论实践融合培养体系”,并推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法学院聘请20余名法官、律师担任校外导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专业教师队伍中占比达74%。法学专业毕业校友麦景欣律师现任广东越启兰(佛山)律师事务所主任,也是回到母校担任校外导师。2024年10月,他在“学子沙龙”上开讲“法学本科生的职业‘突围’”讲座。他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以“主动意识与前瞻思维”在职业领域成功突围,成为年轻学子的榜样。
“双师型”教师队伍联合开设《法律文书写作》《民商事案例分析》等14门应用型课程,教授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覆盖率达100%。课程通过“法条解析+庭审再现”还原真实法律场景,构建了“法律+”复合型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法律谈判、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模块,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刑事诉讼法课堂上,学生们研读真实卷宗,撰写法律文书;在模拟法庭中,他们化身律师、法官,展开激烈辩论。李剑雄同学的导师团队,由专业教师与实务导师联合组成,通过“知识点精讲-法考真题实战-法律文书优化”三阶训练法,将竞赛与职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
《中国法制史》双师同堂示范课
依托“法律实务技能强化工程”,通过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模拟实训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培养学生在法律文书撰写、证据分析、法庭辩论、法律谈判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如今,法学院已与地方法院、律所、仲裁机构共建16个实践基地,主要以穗莞两地的法院、律所为主。近五年来毕业班学生集体实习比例平均不低于50%。
模拟法庭
在注重实践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宽学术视野,聘请了世界知名法学专家担任名誉教授,为学子们打开了通往法学殿堂的“学术天窗”。近年学校聘请了世界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Henry Lee)教授、中国著名法学教育家沈四宝教授在法学院任名誉教授,并开展讲座。2013级法学专业的校友谭洁现在已经是一名刑事律师,得知母校邀请李昌钰教授作客“学者讲坛”,特意从深圳赶来:“李神探果然名不虚传,他分享了自身在案件现场勘验、证据检测、案件重组的经验过程,更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几组重大案件证据,让我感觉不虚此行!”
李昌钰教授主讲“现代刑侦鉴识科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世界名案侦破剖析”主题讲座
法学专业的育人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近三年,44名学生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包括中山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悉尼大学等学府。历届毕业生共有114人升学深造(含7名博士研究生)。胡志炬、郑维聪等学子进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法学院也荣获了学校颁发的2024年“院系升学深造奖”。
在就业领域,近三年共有62人考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历届毕业生中累计229人考取公务员及事业编制,更多人选择扎根企业法务、基层法律服务等岗位。据用人单位普遍反馈,学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突出”,尤其在法律文书撰写与案件分析中表现优异,职业发展后劲显著。
如今,法学院的毕业生2010届叶一舟现任中山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多个省级法学研究会理事;2012届朱俊凯创办广东凯君瀛信律师事务所,并担任省级媒体法律栏目特约嘉宾;2017届陈俊霖、2018届邓世文获广州市律师协会“业务成果奖”……这些学子的成长故事,不仅为在读学子树立了清晰的职业标杆,更是学校“立德树人、服务社会”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2025年,广州新华学院将迎来办学20周年。作为扎根大湾区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秉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办学理念,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华力量”。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让每一位学子的追光之路,皆有星火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