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Nature: “ 论文工厂 ” 如何形成产业链 ?

发布时间:2025-06-13 16:23  浏览量:8

2025年6月9日,Nature 新闻团队报道,在社交媒体上,论文买卖已经形成一个市场,有人寻找可以署名的论文,有人出售已经被期刊接受的、但还在修改中的论文。过度追求量化指标的学术体系可能是这种黑色产业的背后推手。

图源:Nature官网

“论文工厂”是指专门从事虚假或欺诈性学术论文生产的商业机构。根据Nature近日发布的调查,这一黑色产业链正变得愈发复杂:有些公司出售已被期刊接收论文的共同作者席位,另一些则从头编造整篇研究,连数据和图片都由人工智能生成,以规避抄袭检测。同时,它们还通过伪造学者身份,操控同行评审流程。以总部位于俄罗斯的一家公司为例,仅凭出售署名权,在短短几年内便获利数百万美元。据估计,全球“论文工厂”的年交易额可能高达数亿美元,背后暴露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诚信危机。

Nature报道指出,这一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是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晋升与评估压力,尤其是在那些高度依赖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发表记录的国家。一些学者坦言,若不依赖“论文工厂”,他们将无法获得奖学金、职称,甚至保住现有职位。

今年3月,生物医学研究者Omar在一个科研人员私密Facebook群组发布求助帖,寻求付费购买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论文的作者署名资格。这位沙特阿拉伯大学的助理教授2024年已发表20篇论文,较前一年的2篇实现飞跃式增长。但化名受访的Omar表示这远远不够 - 为获得晋升,他需要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上游期刊再发表至少10篇论文。为此他求助于论文工厂:这种欺诈机构通过蒙骗期刊编辑部,提供作者署名、论文代投等全套服务。

Omar对论文来者不拒:只要涉及AI的医学分支领域即可,甚至无需提前审阅稿件。他不在意作者排序,但明确拒绝参与审稿环节。这种处境在学术界并不罕见:许多国家的研究文化要求学者通过高频发文保障职业发展。部分像Omar这样的研究者因能力或意愿不足,转而寻求线上机构的付费署名服务。论文工厂利用研究者急功近利的心理,开发出多种欺诈手段:有些作为中介平台倒卖已录用论文的多余署名位;有些运用AI篡改已发表论文的图文逃避查重;更有甚者直接伪造实验数据生成全新论文。

通过WhatsApp,Omar向 Nature 团队记者透露自己正以合著者身份"与众多写手合作"。他自称每篇论文支付不超过400美元,其中一篇仅耗资76沙特里亚尔(约20美元)。记者以论文工厂代理身份接触Omar时发现,其银行流水中将810里亚尔的西联汇款标注为"教育/学费"。

Facebook上类似交易比比皆是:某篇已被权威期刊录用的药用植物研究论文,在仅需微小修改的情况下公开售卖合著者名额。一位美国植物学家向 Nature 坦言:"我们这些初级研究者面临巨大的发表压力。" 其Facebook账号随即被注销。

学术诚信博客Retraction Watch联合创始人Ivan Oransky多次警告,这种产业化规模的学术不端折射出以大学排名和论文数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痼疾。柏林自由大学研究学术欺诈的Anna Abalkina指出,随着全球研究者数量激增及国际期刊发表要求普及,论文工厂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Anna Abalkina (图片来源:Stefanie Loos for Nature)

这种压力在某些国家尤为严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研究者Gengyan Tang在中国西南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调研近一年发现:"护士群体对论文工厂存在巨大需求,有些甚至通过发放名片直接向医护人员推销服务。"他分析称,中国青年医护面临比前辈更严苛的评估标准,需在繁重临床工作之余发表更多高影响因子论文,"这种多重压力迫使部分人寻求论文工厂服务"。

数据佐证了这种趋势:2025年2月 Nature 发布的2014-2024年撤稿分析显示,撤稿比例最高的十家机构中有七家是中国医院。

论文工厂定义

Anna Abalkina将论文工厂定义为"组织学术造假并售卖作者身份的商业公司"。据其研究,俄罗斯论文工厂International Publisher LLC在2019-2021年间通过出售作者位获利650万美元。保守估计,全球论文工厂产业年产值达数亿美元。

哈萨克斯坦论文工厂采购案例研究

前苏联国家构成论文工厂主要市场。Anna Abalkina与牛津大学研究诚信专家多Dorothy Bishop 合作,促成多篇哈萨克斯坦作者论文撤稿。这些作者多来自教育与科学部及首都战略研究所。Anna Abalkina指出,苏联时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习惯以俄语在国内发表意识形态合规成果,转向国际期刊时面临学科体系与发表规范的双重挑战。2016年前后,许多学者转向掠夺性期刊;2019年Scopus与Web of Science清理问题期刊后,论文工厂市场迅速扩张。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研究诚信顾问Svetlana Kleiner 认为,部分作者确实参与了研究,但委托第三方处理翻译或投稿等环节时,未必意识到代写审稿意见等行为违反期刊政策。哈萨克斯坦国家音乐学院科学部主任Svetlana Shakirova证实,哈萨克斯坦研究者数年前普遍使用论文中介。

2022年,爱思唯尔期刊《思维技能与创造力》因审稿操纵批量撤稿47篇论文。Anna Abalkina发现这些论文与基辅论文工厂"Scientific Publications"关联,该机构常用"Tanu.pro"后缀邮箱。Svetlana Shakirova的匿名调查显示,6位哈萨克斯坦通讯作者承认支付中介费(最高达1500美元)谋求Scopus或Web of Science收录期刊发表。

论文工厂的典型特征包括模板化文本、重复图像、可疑邮箱、不合常理的合作关系及无关引用。另一种标志是篡改术语的"扭曲短语"(如用"深层神经组织"代替"深度神经网络")。更有甚者直接冒用知名学者名义售文:2024年8月某Facebook群组以200-700美元兜售《柳叶刀》已录用的COVID-19追踪研究作者位,账号盗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身份信息。

论文工厂提供全流程服务:研究者可通过口碑或网络找到它们,定制特定领域期刊论文,或委托处理翻译、投稿、修稿环节,甚至购买引用量提升服务。某些受贿编辑和审稿人使问题论文轻松过关 - Omar收到的某篇审稿意见仅12个单词。

未公开分析显示,2022年投稿论文中约2%具有论文工厂特征,生物医学领域比例更高。这种流水线生产的"垃圾科学"可能对患者造成实质伤害。

走捷径

2021-2022年,香港大学社会学家Xinqu Zhang与犯罪学家Wang Peng匿名访谈中国三所顶尖高校理科学者并获取内部文件。某教师在研究伦理分会场坦承:"若非校院领导实施不人道的考核政策,我们不会铤而走险。" 该教师仅受到扣减当年薪资和科研经费的内部处理。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学者为保住教职,篡改档案数据并雇佣论文枪手,最终"数月内达标获得终身教职"。

多数涉事作者保持沉默或否认不当行为。2019年,莫斯科记者Alexandr Litoy 调查国际出版社时购买的工程论文,其两位合著者坚称"首次使用该公司服务"。

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注册的"Science Publisher"公司,公然在官网和社交媒体售卖多领域论文作者位(起价550美元),承诺重写标题摘要消除交易痕迹。调查发现其网站员工照片盗自图库,实际控制人Igor Vasilev与俄罗斯某同类公司CEO同名同籍。该公司否认与Vasilev的关联,甚至拒绝承认在拉脱维亚运营,并将Nature记者的问询指控为"商业间谍行为"。

Science Publisher的注册地址位于里加的住宅。

(图片来源:Jack Leeming)

遏制和取缔

多国正采取措施遏制论文交易。2020年中国政府叫停高影响因子论文现金奖励,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处罚;2025年初最高法院出台打击论文工厂的司法指导意见。但耿岩研究发现,中国医院对学术不端的处罚往往更严厉对待初级研究者。泰国政府已启动对高产研究者的调查;挪威正重新评估将高校拨款与论文数量挂钩的政策;波兰、捷克等国正在建立超越论文数量的新型评价体系。

秘鲁南方科学大学项目管理主任 Percy Mayta-Tristán 透露,该国2023年爆发论文买卖丑闻后,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在组建科学诚信部门。但他指出,由于缺乏后续曝光,将学术欺诈定义为加重欺诈的立法努力已"降温"。

AI的影响

4月,牛津大学召开的学术诚信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成式AI工具将加剧故意学术欺诈问题。FEBS出版社图像诚信分析师Jana Chirstopher 警告:"AI使论文工厂能快速伪造难以检测的图像和数据,这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学术出版商正通过开发技术工具和信息共享打击欺诈行为,包括要求原始数据、筛查图像篡改等。自动检测工具虽能识别重复投稿、异常引用和扭曲短语等特征,但成本高昂。Jana Chirstopher 强调:"如果学术出版不可信,将误导其他研究、浪费资源并损害整个学科领域。"

HighWire Press技术总监 Joshua Routh 认为,研究诚信界在AI检测等领域的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单靠技术工具无法解决问题。" Anna Abalkina 则指出,严格的同行评审就能筛除多数论文工厂产品:"通读论文即可发现异常。" 但她警告多数购买服务者逍遥法外,"享受着光鲜的职业生涯",因为缺乏解雇他们的法律依据。

Jana Chirstopher 指出,大学、资助机构和出版商都需承担责任:"出版商从中获利,缺乏改革动力。" 她总结道:"论文已成为学术生涯的硬通货,这种扭曲体系助长了投机取巧甚至公然欺诈。除非彻底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否则难以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