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界万花筒.第22期:强生爽身粉——致癌疑云与世纪诉讼(上)

发布时间:2025-07-17 03:08  浏览量:1

强生爽身粉——致癌疑云与世纪诉讼(上)

图文/奇云

当63岁的伊娃・埃切维里亚(Eva Echeverria)在洛杉矶临终关怀医院的病床上停止呼吸时,床头柜上那罐印着婴儿笑脸的白色圆罐仍静静躺着。盖子内侧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她颤抖的字迹:“证据#247”。这个从11岁起就伴随着她的“强生婴儿爽身粉”,最终在半个世纪后将她推向卵巢癌的深渊,也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绵延六十年的生死诉讼的导火索。

在这场涉及6万余名癌症患者、数百亿美元级赔偿金额的博弈中,白色粉末背后的黑色疑云不仅笼罩着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的商业帝国,更折射出科学伦理、企业责任与司法公正的复杂纠葛。

一、温柔的粉末,致命的荆棘

1965年的迈阿密,11岁的伊娃第一次感受到强生爽身粉的触感。母亲用粉扑轻轻拍打着她的后背,细腻的白色粉末带着淡淡的香气,瞬间吸干了佛罗里达潮湿天气带来的黏腻。“这是妈妈能给你的最温柔的保护。”母亲的话语与粉末的触感一起,成为伊娃童年记忆里温暖的注脚。此后五十年,这个白色圆罐从未缺席她的生活——青春期用来保持腋下干爽,孕期涂抹在腹部预防妊娠纹,更年期则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部分,尤其在私密部位的使用,早已成为习惯。

2007年的体检报告像一把冰冷的凿子,击碎了这份“温柔”的幻象。“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七个黑色的印刷体字在伊娃眼中逐渐模糊。化疗室里,她看着自己的头发大把脱落,呕吐物的酸腐味盖过了爽身粉残留的香气,却始终想不通:家族中没有癌症病史,生活习惯健康规律,为何厄运偏偏降临?直到2016年那个雨夜,一则本地新闻播报让她猛地从沙发上站起——“多名女性因长期使用强生爽身粉罹患卵巢癌,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伊娃的故事,只是强生爽身粉致癌风波中的一个缩影,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公众对强生产品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也拉开了这场涉及科学、法律、商业伦理等多层面复杂纷争的大幕。

几乎是同时,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62岁的盖尔・英格姆正对着镜子抚摸腹部的疤痕。这个教了38年小学的教师,两年前切除了子宫、卵巢和大网膜,但癌细胞仍像藤蔓般扩散到了肝脏。她的床头柜上,摆着三罐不同年代的强生爽身粉——1980年代的铁皮罐、2000年代的塑料瓶,还有2010年推出的“敏感肌专用款”。“我母亲用它,我给我的三个孩子用它,现在我的孙女也在用。”盖尔的声音带着胸腔积液引发的嘶哑,“如果知道这粉末会钻进身体里生根发芽,我绝不会让它碰我的皮肤。”

更令人心碎的故事发生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48岁的韩裔女性李庆(Kyung Lee)的人生,从出生第一天就与强生爽身粉绑定。1977年,刚移民美国的母亲坚信“美国名牌”的安全,每天用爽身粉给她擦拭褶皱处;青春期后,李庆延续了这个习惯,尤其在运动后用它保持身体干爽;直到2023年,她因持续胸痛就医,病理报告上“间皮瘤”三个字让医生都感到震惊——这种几乎只与石棉暴露相关的癌症,竟出现在一个没有职业暴露史的女性身上。手术中,医生在她的胸膜组织中发现了细长的纤维状物质,电子显微镜下,这些纤维呈现出典型的石棉晶体结构,长度约0.3微米,足以穿透组织屏障,迁移到身体各处。“我母亲那一代人都用这个,”李庆说,“从我还是婴儿时,她就每天给我扑粉,这是爱的仪式。”

这些看似孤立的悲剧,在律师马克・罗宾逊的案头逐渐连成一张网。2016年,当他第一次接到伊娃的咨询电话时,手头已有78份类似的病历。“她们的共同点比想象中更惊人:平均使用时长38年,初次使用年龄集中在0-12岁,病理类型以高级别卵巢癌和间皮瘤为主。”罗宾逊在笔记本上画下一条时间轴,起点标注着“1971”——这一年,强生内部一份标注“机密”的备忘录里,科学家首次记录了滑石粉样本中“纤维状透闪石”(石棉类矿物的一种)的检出率。

二、科学迷雾:滑石粉的致癌疑云

在强生爽身粉致癌争议的核心,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为复杂的科学问题:滑石粉,这种广泛应用于爽身粉产品中的矿物质,究竟是否会致癌?这一问题如同一个谜团,多年来困扰着科学界、医学界以及广大消费者,也成为了强生公司与众多受害者之间争论的焦点。

滑石粉主要成分为水合硅酸镁。从自然界中开采的滑石矿石,经过机械研磨后,制成各种规格的“滑石粉”。咱们小时候扑的痱子粉(爽身粉),主要成分就是滑石粉。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滑石粉就经常被用于婴儿爽身粉和化妆品中,包括散粉、隔离霜、防晒霜、彩妆等产品。

自然界的“滑石”和另一种纤维状矿物“石棉”,就像一对邪恶的孪生兄弟。两者的形成环境高度相似,都是高温高压下的变质岩产物,肉眼根本无法区分。康奈尔大学矿物学教授艾伦・科恩在2018年密苏里州法庭作证时,展示了一组矿脉切片的显微照片。在400倍放大下,滑石的片状晶体间,石棉的针状纤维像杂草般穿插其中。更危险的是,石棉纤维的直径通常在0.5-5微米之间,长度可达数十微米,一旦被吸入或接触,会穿透皮肤、黏膜,进入腹腔或肺部,长期潜伏在组织中。

石棉的致癌机制早已被科学界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显示,石棉纤维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持续刺激细胞DNA突变。在卵巢中,这些纤维可能附着在输卵管伞端,随着排卵周期反复刺激上皮细胞,最终诱发癌变;在胸膜或腹膜,则会导致间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间皮瘤。更可怕的是,这种癌变有长达20-50年的潜伏期,当症状显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由于滑石粉原料中常常夹杂着石棉,而石棉已被国际公认为致癌物,因此各国各地区对滑石粉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时,均会对其石棉残留物进行严格的控制要求。

强生公司一直坚称,其爽身粉中使用的滑石粉经过严格筛选和检测,不含有石棉成分,是安全可靠的。他们指出,多年来进行的大量科学研究和产品测试都表明,滑石粉本身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与卵巢癌等疾病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为了证明这一点,强生公司在法庭上出示了一系列由公司内部科学家以及外部合作研究机构出具的研究报告,试图以此说服法官和陪审团。然而,反对者们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众多受害者及其律师团队认为,强生公司的说法站不住脚。

但滑石粉本身是否致癌,却成了持续半个世纪的科学争议焦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06年将“用于生殖器部位的滑石粉”列为2B类物质(可能致癌),2010年进一步确认含石棉的滑石粉为“明确致癌物”。依据是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在私密部位使用滑石粉的女性,卵巢癌风险增加20-30%。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2016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对非裔女性的队列研究——在跟踪11.8万名女性长达12年后发现,每周使用3次以上滑石粉的人群,侵袭性卵巢癌发病率比不使用者高27%。

然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却持不同观点。其官网明确声明:“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滑石粉与卵巢癌存在因果关系”,理由是部分研究存在“回忆偏倚”——癌症患者更可能记起自己使用过滑石粉,而健康人群容易忽略这一细节。强生公司则反复引用1996-2016年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的结论:“在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滑石粉的致癌性证据”,始终坚称其产品“不含石棉、绝对安全”。

这场关于滑石粉与癌症关系的科学争议,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涉及到无数消费者生命健康和企业商业利益的重大社会议题。在科学尚未给出明确、统一答案的情况下,强生公司与受害者们在法律战场上的较量愈发激烈,而公众也在这场纷争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急切地渴望能够揭开真相,守护自身的健康权益。

这场争议的核心,藏在强生公司尘封的实验室档案里。强生滑石粉的危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埋下了伏笔。

1957年,一份来自瑞士实验室的机密报告悄然抵达新泽西州强生总部。报告指出,在强生使用的意大利滑石矿样本中检测出“纤维状透闪石”——这是石棉类矿物的一种形态。实验室建议:“需进行动物吸入研究。”一年后,强生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果:实验中,涂抹含石棉滑石粉的兔子卵巢出现了“炎症反应”。这些足以拉响警报的研究结果,却被永久封存在强生“绝密”档案中。与此同时,在巴尔的摩,年轻的病理学家约翰・史密斯在1960年解剖一名34岁卵巢癌女患者的尸体时,发现她的卵巢组织中嵌满了滑石粉晶体。史密斯博士联系了强生公司,表达了他的担忧。强生回复称“无证据表明滑石粉有害”,再无下文。

2018年路透社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至少从1969年起,强生就开始秘密进行滑石粉的致癌性研究。在一份标注“仅限管理层传阅”的报告中,科学家记录了对兔子的吸入实验:连续90天暴露于滑石粉气溶胶后,87%的实验兔肺部出现肉芽肿(一种慢性炎症病变),其中3只出现疑似癌变的细胞异型性。报告结尾用红笔标注:“结果不宜公开,建议优化原料筛选标准”。

路透社记者丽莎·吉里昂(Lisa Girion)在2018年经过数月调查,撬开了强生的黑箱。在强生内部档案中,一份1974年的备忘录显示,公司高管明知其滑石粉中存在微量石棉:“在婴儿爽身粉中检测到少量纤维状物质……有些符合石棉标准。”更惊人的是,强生从7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多次检测中,至少三次检测到石棉。1976年,公司研发主管甚至建议:“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改用玉米淀粉?”然而,这些警报从未传达给公众。在1976年的一份内部文件中,强生高管对石棉问题做出决策:“如无法阻止检测,则尝试控制检测结果。”这些内部文件揭示,强生长期担忧并试图掩盖的核心问题,是其滑石粉产品可能被石棉纤维污染,而非滑石粉本身。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独立实验室的检测。2020年,《环境健康展望》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对1970-2000年间生产的强生爽身粉样本(包括从原告家中、网购平台和强生博物馆收集的112个样品)进行检测后,49%的样本检出石棉纤维,浓度在0.01-0.3纤维/毫克之间。“这个浓度看似很低,但考虑到长期使用的累积效应——一位女性一生可能吸入或接触数克粉末,累积暴露量足以达到致癌阈值。”该研究的负责人、毒理学家玛丽・阿莫斯解释道,“就像每天吸入一根针,十年后体内就会积攒三万根。”

科学争议的另一面,是研究资金的隐形操控。当70年代末,研究将滑石粉与卵巢癌联系起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英国发表时,强生迅速启动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科学保卫战”。哈佛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丹尼尔・克莱默博士在80年代进行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对215名卵巢癌患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长期在会阴部使用滑石粉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了三倍。当他试图将论文提交给权威期刊时,却收到了强生资助的科学家措辞强硬的质疑信。论文最终被推迟两年才得以发表。“他们(强生)动用了整个行业的力量来压制不利研究,”克莱默在2019年一次听证会上作证时回忆,“他们资助的研究结论总是安全的,而独立研究总是危险的。”

律师马克・罗宾逊(Mark Robinson)的团队梳理了1980-2020年间发表的137篇相关论文,发现由企业资助的研究中,91%得出“滑石粉安全”的结论;而独立研究中,68%报告了潜在风险。2019年,一位曾为强生提供咨询的病理学家在庭前证词(deposition)中承认:“公司要求我在报告中删除'石棉污染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表述,否则将终止每年8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癌症治疗的“明星”——CAR-T细胞疗法(《奇云空间》长篇连载第1—13期导读)